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东北二人转中蕴含的满族民俗文化

本文共计60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东北二人转中蕴含的满族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也是满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区域,在传统的二人转剧目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东北二人转中满族民俗文化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东北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明代末期,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权,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诞生,从而揭开了东北地域文化崭新的一页.满族与东北的汉民族,在近代以来,一直相邻而居,从物资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到生活习俗,彼此之间相互吸收与相互融合.今天,虽然汉文化在东北地域文化中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满族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仍然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满族的民风民俗,在东北民间的主要艺术形式---二人转中有充分体现.

  一、满族的饮食民俗

  (一)在饮食方面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饽饽"一词在二人转戏词中频繁出现.

  如:一箱子饽饽全给吃净.(《董家庙》)"饽饽":满语称为"额分"(efen[1]38),是一种满族人喜用的方便食品,用黏米做成,既便于携带,又耐饿.满族饽饽有很多种,春天有豆面饽饽(用黄米面加豆面蒸制而成,其色金黄,满语名turgaefen[1]123),夏天有苏叶饽饽(用紫苏叶包裹蒸制,有苏子的特殊香味),秋冬则有粘糕饽饽(满语名"佛恩痕额分").此外,还有一种子孙饽饽,是洞房花烛之时新婚夫妇食用的小点心,蕴含子孙满堂的美好祝福,如:"小姑们耍笑扬长去,又来了罗章我那小哥哥.他左手拿着一壶酒,右手拿着俩饽饽.迈步就把洞房进,叫我吃来叫我喝."(《洪月娥做梦》)

  (二)在物产方面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发现了保健食疗的佳品---哈什蚂油,如:有人捉到了哈什蚂,有人捉到了肥野鸡.(《丁兰刻像》)哈什蚂:这是一个满语音译词,又写作"哈什玛"、"哈什蟆",这是产于满族聚集的东北各省主要是吉林省的一种蛙类,雌性的体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玛油",清代以其作为贡品,可见,在过去,这是一种贵族主要是皇家才能享用的一种食品和营养品,而在现代,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二、满族的服饰民俗

  在服饰方面,满族服饰(旗装)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着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人们喜爱的服饰.在二人转中,对旗装的描写十分详细.包括:

  (一)发式

  姐俩去上庙,一对搭拉梳.(《回杯记》)搭拉梳:又叫"大拉翅"、"达拉翅",是满族贵族妇女喜爱的一种复杂的发式.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留"燕尾".[2]57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后传入东北,在东北一些地区又称为"京头".这种发式显得女子身材修长,稳重端庄、雍容华贵.

  (二)冠履

  她问我这么大的袜子何人能用,我就说懒得裹脚又放旗装.(《大西厢》)明末,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因此,满人又称"旗人".满族的服饰着装又称为"旗装",广义的旗装包括了满族衣着服饰的各个方面,从头到脚.满族妇女皆天足,不裹脚,这使她们可以像男子一样从事骑射打猎等生产活动而不感到拘束.

  一只乌拉脚踩得我火出燎.(《看秧歌》)乌拉:又写作""(满语名foji[1]613),《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土人着履曰乌拉,制与靴同而底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且耐冻耐久,市有专肆,力食者,入冬皆倚赖之,价亦不昂."[3]368这种??鞋,多用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前尖后圆、方口,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制作简单,物美价廉,轻便耐用,既防寒,又防滑,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后成为东北地区贫苦的劳动人民冬天主要穿着的鞋.

  翠绿的旗袍金边镶,三寸金莲马蹄底.(《百合仙子》)满族妇女讲究穿木底鞋,这是满族先民文化中"削木为履"现象在近代满族服饰习俗中的遗留.满族女鞋多为高底,鞋底的形状最为常见的是"马蹄底",即鞋底前平后圆,踏地时印痕若马蹄.[2]46穿上这种鞋子,再配上旗袍,使满族妇女更显得身材修长,体态婀娜、身姿优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