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东北二人转中蕴含的满族民俗文化(第2页)

本文共计60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缎子帽头八块瓦,脑瓜顶钉的是丝线疙瘩.(《浔阳楼》)帽身用八块缎子缝合而成的帽子,俗称"八块瓦".帽顶多缀以用丝线编成的"结子",俗称"算盘结".这种帽子属于满族男子便帽的一种,但是这种"八块瓦"帽较之"四块瓦"、"六块瓦"不太多见.

  掌柜的端然里边坐,头戴凉帽身穿纱衫.(《浔阳楼》)由于东北地区四季气候分明,春夏炎热,秋冬严寒,因此,满族男子的冠服也随季节有所变化.单就满族男子所戴的礼帽而言,就因为季节而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其中,凉帽(满语名boro[1]343)是春夏季节戴的礼帽,多以草、藤或竹子编成,外面裹以浅色纱罗,里衬红色纱绸.

  那天来那个小伙,头戴马莲坡草帽,身穿串绸大衫,手拿沙金扇,他是何人?(《沙金扇》)草帽(满语名sekiyeku[1]51)是满族民间服饰中比较有民族特色的.草帽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有藤丝、竹丝、麦秸等.其中,马艹廉草(满语称"得勒苏")是制作草帽最常用的材料.马艹廉草叶长、有韧性,中空,最适宜编制草帽,被满族人视为吉祥之物.因此,用马艹廉草编制的"马莲坡草帽"制作精良,装饰华贵,多为贵族佩戴.

  (三)衣着

  小妹妹的兜兜本是银锁链,情郎哥的兜兜八宝镀金钩.(《江南送情郎》)兜兜:又叫"兜肚",是一种内衣.《奉天通志》载满族男女喜贴身穿兜兜,"裁布为长圆形,齐其上端,以带缀腹际,男女多御之."[3]368兜兜多以银链、金钩为装饰,兜兜上的金钩和银链,包含对未来的美好祝福,如:"你穿的兜兜为娘绣,绣兜兜用工夫整半年.绣上金钩银锁链,后来我儿坐江山.绣不上金钩银锁链,我儿后来做状元."(《白蛇诉功》)反穿着马褂露胸膛.(《董家庙》)马褂,顾名思义,是由于经常在马上穿着而得名.

  马褂本是女真族的传统服装,《金史舆服志》:"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3]367"盘领衣",后世逐渐演变为马褂(满语名olbo[1]365).马褂身长较普通外衣短,仅到脐部,袖长仅及肘部,四面开衩,更便于骑马时穿着.满族是一个长年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马褂就是为了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而产生的服饰习俗.清代以后,这种形制简便、穿着舒适的服饰逐渐流行起来,不论是崇尚武功的八旗子弟,还是一般的汉族读书人,特别是老年人,都喜欢穿着马褂.

  翠绿的旗袍金边镶,三寸金莲马蹄底.(《百合仙子》)明末,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因此,满人又称"旗人",旗人穿的袍服,被称为"旗袍",满语叫做camci[1]435.17世纪初叶,满族的先祖在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和长年不断的频繁征战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装束---旗袍.

  旗袍最初的形制为直筒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大襟,左衽,两腋收紧,上身紧窄适体,下部开衩,下摆宽大,既便于骑射,又能够保暖御寒.清代后期,穿着旗袍的风尚亦在汉族贵妇中流行开来.此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面料愈加考究,装饰花纹愈加精美,最终演变成为独具东方特色的女性服装,至今流传不衰,并享有"国服"的美誉.

  一更里绣云肩,绣在正东.(《绣云肩》)小妹妹的衣裳本是花挽袖,情郎哥的衣裳马蹄袖儿长.(《江南送情郎》)男女旗装的袖子式样不同,各有特点.女式旗袍流行"大挽袖",这种袖子袖筒比较宽松,可达一尺多宽,袖长过手半尺左右,里绣各种花卉,精巧别致,色与袖面截然不同,穿着时将袖挽起,以露出里面的精美刺绣,因其绣花色彩鲜艳、图案纤细,故又称"花挽袖".男式袍褂多带有"箭袖",满语叫做"哇哈"[2]18,就是在本来比较狭窄的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因为它形似马蹄,故又称为"马蹄袖".马蹄袖是适应东北地区冬季严寒的气候而产生的服饰习俗,满族人将马蹄袖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催马驰骋,还是弯弓搭箭,都可以保护手背不致冻伤.入关以后,马蹄袖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仍然保留在贵族的礼服中.平时将袖头挽起,一旦遇到行礼之时,便迅速将袖口弹下,行半礼或全礼,满语称为"放哇哈",成为一种礼节.

  三、满族的婚姻民俗

  一个民族的婚礼,总是同这个民族的历史紧密联系着的,并且多方面的反映着这个民族的习俗,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这个民族的特性.满族的婚礼,虽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民族婚礼的影响,但是仍然鲜明地表现了满族的民族特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