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符号学的困境和希望-芬兰符号学大会前后的省思
本文共计109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国际符号学的困境和希望-芬兰符号学大会前后的省思
作者按语
当代人文知识发展的困境在于学术整合不易,学科职业各行其事,各自安于一偏之理,不仅不热心学际交流,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因此今日世界学术交流大多仍按传统学科划分进行。所谓跨学科对话也往往只是在某新学科领域进行定式运作,以期维持学术产品之有效生产。在此局势下,符号学作为世界上唯一最广泛的多学科聚会之领域,其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多年来,国际符号学学会的任务也仅限于筹办全球和地区大会,不过是同时汇聚不同学科讨论于一地,学际间的对话规模和方式仍然有限。国际符号学学会能否进一步发挥其组织跨学科对话的功能,成为我本人自去夏成为委员会成员后的关切所在。一年来我也曾多次提出“不合时宜”的建言,虽乏成效,却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符号学学会机构的功能和方向为一事,学会成员个人的素质为另一事。在具体学术水准和机构发展潜力之间永远存在落差,不可简单地以前者衡量后者。各个学术领域中道情况均如是,为此不必过责于符号学。此外,国际符号学学会的前途和中国符号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我的关切所在。而对于这一方面,国际符号学同行知之甚微。我们了解“两方面”,他们只了解“一方面”,彼此沟通本来就存在着技术性困难。鉴于人文科学革新之意义重大,我遂不顾现实障碍,言所当言,以期有助呈现学术局势的真相。
本文拟稿于三个月前,当时甚至考虑在赴芬前提前发表,以预先传布个人思绪之实态和困境之所在。因为当时对芬兰会议的条件和可能均已了然,临场经验不会使我在此文中的观点有所改变。但后来决定还是等回来补充修改后再发, 以便更能使论旨确 切。在向国际学者依例宣读了论文之后,却对与国内学者之对谈部分,产生了主题“失焦”之感,以至于迟迟未曾将此原拟中文部分定稿发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犹豫”?在诸多原因中主要的是,和西方学术的对话只是立场的宣表,对于效果,可以免虑。因为任何批评性言论在西方学术界都是不大可能产生什么效果的,外界明星尚且如此,何况 我辈。与中国学术界的对话,的预期值不同 。尽管在现实条件 下,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可合理地遥想一种未来可能的效果。一个处于巨大转型期的,不仅包含着“商机”,也应包含着“学机”。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好文者众,几千年人文传统一旦与世界思想汇流,其化合物之效果,决不限于中土,甚至可广被全球。有此潜在的预期值在,难怪会往往落笔踟躇,不知该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今日之事,从根本上说,并非学理认知之不明,而是利益分配之艰难。不过,学术行为之利益动机和目的,却与学术方法形成之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学术方式之形成当然源于客观社会性背景,此即潮流是也。学者在潮流下迅速形成个人学术方式选择,而此方式之选择又迅速与利益动机相结合,而使此方式选择固执力益形强化。学以致利,已成天下之通势。西人视此为常态,何须你来“唱高调”!我的固执态度却也基于一种实用考虑:功利主义学术观必将妨碍学术之提升。即欲对西方同行论证:按今日化现实“游戏规则”行事,大家共同参与的符号学活动将难获实质进展。按照西人可行即是成功的,我言当然复归无效。于是还得促使其思维先上升至学层次,反省其目标和动机,乃至于方向,然后再将此伦结论联系于符号学运动的成效。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此“论证”过程本身必可显示学术机制及局势的实态。我们无法改变学术现实,但我们可以提供关于此现实的正确认知。现在我把这一个时期的片段思绪陈列于此,以供中国读者参阅。(2005年9月下旬定稿)
*****************************************
本文分两部分:(A) 相关英文论文的目录;(B)正文:符号学全球化 和中国人文 学术。其实B 部分独立成篇,A部分所指引的英文论文,反可视作相关“参考”。
(A) 本人芬兰会议论文简介
论文题辞
“符号学对象域的战略性转移: 从客观世界到学术话语”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