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第3页)
本文共计47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唱歌的内容多为叙说神话之来,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会,八仙出洞门。二月是花期,孙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祸不小。三月是清明,听唱吕洞宾,戏了白牡丹,点石要成金。四月麦刁枯,听唱何仙姑,身背捞筲子,舀干洞庭湖。五月端阳末,听唱蓝采和,手提采花篮,踏波去采荷。六月热难熬,听唱张果老,倒骑黑驴子,压断洛阳桥……
竹马舞的演唱通俗生动,跳竹马舞的孩童,一般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竹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发展演变。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马形之中,人骑马跳舞发展成为人骑在马上的各种形态,时而奔驰飞舞,时而漫步慢行,时而失前蹄人马卧倒在地,然后又奋力挣扎而起,重新奔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令人神往回味,乐不可支。
医巫闾山脚下的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是诞生竹马舞的发源地,竹马舞的艺人们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事实,以萧太后的形象创编了竹马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它反映辽代贵族狩猎生活。
据《义县志》记载,城东大榆树堡、石佛堡、九道岭一带,流传有一种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贸易相结合的庙会——“九龙十八会”,岔路沟村的竹马舞是 “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的主要内容。据74岁的竹马舞老艺人刘成祥介绍,他的祖父年轻时就会跳竹马舞。由此可见,竹马舞在当地流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记者在现场采访一位王姓艺人时了解到,竹马舞最先开始是人们出于对萧太后的爱戴和怀念,后来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间聚会等活动之中。
大榆树堡竹马舞是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现内容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他们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由此推断,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诵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
双凤舞翩跹
“双凤舞”多在节庆时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欢快、热烈为主,锣鼓、伴唱和伴奏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总的来说,该舞给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动作优美,神态生动传神,自然流畅,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双凤舞”起舞时,动态矫健、生动活泼、步伐灵活稳健,而且变化多姿。动作的重点在于脚上,要求表演者上步落脚一定要扎实,要以脚带动腿,完成屈膝的动作。同时要身活、腰活、手活(两手要灵活操作翅膀的张合、凤头的拧摆以及嘴的张合),手脚只有相互配合灵巧,表演的全过程才会显得协调、流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双凤舞”曾一度停止。1982年,在阳山县文化局派员挖掘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时才得以被重新发掘和重视。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和村中老艺人邓介的悉心传授下,“双凤舞”慢慢恢复了生机,并在表演上有所改进和创新。1983年春节参加了阳山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民间艺术进城”表演,1987年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在广州东方乐园进行演出。
“双凤舞“现已成为阳山乡镇农村岁时节日活动的主要民间舞蹈之一,列入了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亦作为优秀民俗舞蹈收录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中,成为清远凤文化的品牌之一。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9篇)
浅谈完工百分比法在企业建造合同实务中的公道运用
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探讨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管理能力探究论文
浅谈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标准资料管理
浅谈油田企业的薪酬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浅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思考
浅谈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
音乐教学与美术体育相结合的论文
中职美术人性化的教学浅析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生活化策略
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论文
德育如何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创新论文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的专题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和正文的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