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舞蹈论文 > 正文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

16 次下载 3 页 4787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

  传统文化的继承——秦汉、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两个高峰,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不仅表现在诗词书画方面,在民间舞蹈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有关,也与帝王的出身和对民间舞蹈的爱好以及采取的措施不无关系。汉代刘邦出身农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小,更喜爱民间楚歌、楚舞等。他的“大风歌”“鸿鸽歌”都属楚歌,其妾戚夫人更善楚歌舞。秦代和西汉管理民间歌舞的国家机构称“乐府”,东汉称“黄门鼓吹署”,专门收集各地的民间歌舞,加工改编后供宫中享乐,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唐、宋两代还广泛吸收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使舞蹈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随着宫廷乐舞的提高,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仍有流传或其变异与发展。明代兴起的“俗文学”更促进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通过灯节、庙会,使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继承并更具艺术特色。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

  佛、道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是汉族中信奉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道教是在中国成长,在吸收古代巫术文化和汉、唐文化中逐渐形成,其本身无歌舞,但通过民间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弘扬教义,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汉族民间舞蹈在组织活动上与道教有关,形式也表现道教故事,如“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与佛教有关的民间舞蹈也不少,如“跳和合”“大头和尚逗柳翠”“十八罗汉斗大鹏”等。在民间舞蹈中出现还佛、道两家相同或近似的舞蹈,如铙钹舞。宋代以后,儒教渗入佛、道之中,形成以儒教思想为中心,三教合一的格局,反映出中国人文文化的特殊性和汉文化的兼容性。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伴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习俗。如霸王鞭(北方)与打莲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两种叫法。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后者多和唱结合。又如龙舞叫龙灯,高跷在江西叫高跷灯。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风韵。

  民间舞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

  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形式

  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直接影响到收获和人们的生活。春节标志着春天和春耕即将开始,春耕的好坏决定秋收,关系着人们的温饱生活。所以,古时从官府到民间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春节期间要祭神求丰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后来又延续到灯节。过去,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主要是在农村,由族长或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出面组织。时间依据农时,目的是顺应自然、祈天赐福、追求安定与温饱。因此,活动的形式都与年节中祭神、祭祖结合在一起。

  香会、赛会俗称庙会,或“出会”“走会”。香会是人们到寺庙中烧香敬神,赛会是请神出巡,歌舞悦神,许愿、求福。这种庙会、迎神赛会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才兴起的。按照佛教的仪轨,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与成道日,届时抬佛像出巡,众人迎神献花祭祀,并以歌舞百戏悦神,称之为“行像”。从此“行像”遂成为迎神赛会的开端流传后世。由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的景乐寺内表演歌舞、百戏,长秋寺行像时,由狮子舞为前导,可知佛教悦佛、行像的歌舞活动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民间舞蹈的影响。后来的庙会、迎神赛会,都是此风习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古代祭祀神灵、祖先风习的沿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