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第2页)
16 次下载 3 页 478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庙会是以该庙所祀之神的诞辰为期,一般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活动。如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十八日,会期从四月初一开始,东岳大帝的圣诞是三月二十八日,北京东岳庙的庙会从三月十五日即开始进行。清代磷庆《鸿雪因缘图刷中,绘有山东临清县在泰山圣母诞辰时,该地称作“社火”活动的图画与文字说明。
香会、赛会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但由于庙会既是祭祀活动,又是当时的贸易市集,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为方便,而且村民们既能朝山拜佛寄托心愿,又可买到各种所需商品,还能玩赏、娱乐,这就是它历经两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观上,它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以继承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寺庙为中心进行迷信活动的香会、赛会逐渐消除,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多集中于年节时进行,人们虽仍把它叫作“庙会”,但已消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成为风俗性的群众娱乐活动。进入1990年代以后,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庙会迅速兴起,各地农村争相效仿,又再成为一种时尚。
民间舞蹈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流传至今,是以家祖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第一代创始人是孙炳文,他1900年生于夏邑县老城东门里一个贫困农民家里。13岁至18岁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孙炳文入伍。1920年,孙炳文退伍返家。孙炳文在外学习并掌握了较高的民舞技艺,特别是在部队期间,虽然战斗频繁,军训紧张,但酷爱民舞艺术的孙炳文仍然抽空学习、苦练技艺。当时,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广州为部队慰问演出,轰动整个部队和当地民众。作为陪场,部队专门安排了孙炳文表演二鬼摔跤。梅兰芳还称赞说:“玩得好。我还从没看见过这么好的民间节目呢!”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有一次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二鬼摔跤,观众惊喜若狂,掌声不断。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集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市里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现在仅夏邑县有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但因各种原因,此民间舞蹈面临失传。笔者在采访时,其第五代传人刘艺因经济原因外出打工。据说,刘艺的表演水准、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
为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民间舞蹈,夏邑县政府制订了五年计划,将进一步对民舞老艺人进行普查,进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传过程。同时,在未来5年中,夏邑县文化部门将促进二鬼摔跤与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合,以达到繁荣民间舞蹈的目的。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舞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竹马舞,亦称骑竹马,即用竹子扎成半截马头,半截马尾,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剪成纸絮粘糊,形似马的鬃毛,再由少年儿童系在腰上,两只人脚从马身下露出来,象人骑在马身上一般。
竹马舞通常为四人面对面穿梭,伴以锣鼓响器,四人可分别化妆为八仙、三国或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带面具妆扮成钟馗、大头和尚展袖起舞,响器停后,就唱歌。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