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写作素材如何渗透饮食文化论文

本文共计30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写作素材如何渗透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材丰富,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盛宴,也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将饮食文化渗透进去,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让作文有了文化气息,提升了文化品位。

写作素材如何渗透饮食文化论文

  关键词:素材小众;描写细腻;立意深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综艺节目的热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再一次风靡全世界,与此相对应的“舌尖体”也在网上蹿红。可见,饮食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味觉上的盛宴,更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把饮食文化渗透进去,让作文更有文化气息,这样既解决了素材问题,又提升了文化品位,何愁作文拿不到高分?要把饮食文化元素渗透到作文中去,笔者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素材的小众化

  所谓“素材的小众化”是针对“大众化”而言的。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喜欢用一些“大众化”的素材,也就是别人用过、用烂的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具有代表性,也耳熟能详,但却存在缺陷:容易与别人“撞车”,老生常谈,更让阅卷教师缺少新鲜感[1]。例如,继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小巷面条香》和20xx年高考优作《啤酒红烧肉》接连拿高分后,有些同学就陷入了“面条”和“红烧肉”的泥潭中拔不出来。试问,看多了同一种饮食,谁还会有阅读的兴趣?因此,素材的小众化是写饮食文化元素作文的第一个重要关卡。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们的思维怎么可以固定在一两种饮食上?我们既可以选取中国的美食,也可以挑选异国的佳肴,可以是家乡的特色美食,也可以是他乡的闻名小吃,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粗茶淡饭……其实有些饮食朴实无华,看似普通却充满生活气息,写入文中毫无违和感。就比如张凌云在《芋头甘味新年》中这样写道:蓦然间,无限怀念起故乡的芋头来。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芋头汤,已是多年未品尝到了,想必这残冬岁末的时令里,那些滑滑方方的小家伙,还在嬉戏逗闹我故乡的亲人们,咕隆咕隆地顺着味蕾,爬上鼻尖,洇进心肺,盛开成一朵朵不会褪色的记忆之花?作者在写作时选取了“芋头”这一素材,看似寻常,却鲜少有人拿来入文,这样小众化的素材既让我们在读文时感受到一种新鲜感,又能有一种浓郁的烟火气息,特别具有亲切感,同时作者借助这个具有文化气息的物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对未来的希冀,让行文言之有物,情感有了具体的载体。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描写的细腻化

  如果我们把饮食文化融入写作中,在文体上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记叙文或散文。但不管哪种文体,我们都要把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作细腻的刻画与描写。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中对饮食的细腻描写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与震撼绝不亚于纪录片。这些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细腻刻画与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包罗万象、样式精美、情调满满的中华美食,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顺利发展[2]。因此,描写的细腻化是写饮食文化素材作文的第二个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如果能将简单无趣的烹煮过程和品尝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勾起了读者的食欲,那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有同学在写《等待》这个作文时用到了“银鱼羹”这道美食,他是这样写的:“哒哒哒……”随着急促的刀声,父亲娴熟地把生姜切成丝,推入沸腾的水中“滋滋滋……”一股姜香弥漫了整个厨房。把香菇切成丁,用料酒把银鱼拌匀,一起放入锅中,接着便是长长的等待。我想此时银鱼羹便可以出锅了吧。父亲笑着说:“急什么,等烧开两次便可出锅,慢工方可出细活。”于是父亲又盖上了砂锅,淡定地等待。而我的心却如猫抓一样,一次又一次咽下口水。终于,父亲又掀开了锅盖,撒入了香菜末,加入了些许鸡精,最后用水淀粉勾芡,浓稠的银鱼羹出锅了。在厨房略带蓝色的灯光照耀下,银鱼仿佛活了一般,通身透明晶亮,泛着莹润如羊脂美玉似的光泽,香菜的清香和香菇丁的醇香弥漫了整个厨房。这银鱼羹很清爽很可口,入口顺滑,一口喝下,舌尖的清香久久不能散去,青绿的香菜,棕色的香菇,白色的银鱼,清雅素淡,香气氤氲,滋味清香醇美,这是油炸烟熏的肥腻厚重所不能比拟的。那些便捷迅速的菜品无法蕴含如此境界。一碗银鱼羹,缓缓饮下,淡忘膏粱厚味。在选段中,我们看到,作者先用一连串的动词“切成丝”“推入”“切成丁”“拌匀”“放入”写出做“银鱼羹”的步骤,然后又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再次加工的场景和“银鱼羹”的色、泽、香,使等待煮熟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最后又用生动细腻的笔触着重写了“银鱼羹”的色、香、味。这些描写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味觉,也在细腻的描写中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浮躁与父亲的沉稳,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更揭示了主旨:等待的重要性。描写细腻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