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3页)

162 次下载 5 页 751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3页) 篇2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遗产的现实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对我国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被凭空杜撰出来的,更不是他国的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践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精神风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文化的伦理型范式使中华民族形成崇德向善的思维定式。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总结,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在近代,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也皆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没有断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也是中华儿女在创造新的社会实践时的基本依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和思想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根基,也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一根基和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的是我国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子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而儒家对富强有更明确的要求,《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这里的教之指的是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后的精神丰富。当今世界,国家的富强主要是从综合国力而言,经济的强大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才能使国家走向全面富强。

  民主这一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孕育并体现出来。君以民存,亦以民亡4],历代君王无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贯主张贵民、安民和恤民,甚至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5]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民主正是民本思想的升华,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意识所追求的是运用礼乐教化形成的伦理文明生活,是通过文明典范的内在吸引和修文德以来远人3]的引导达到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目标;是通过节制自欲、协调天人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地和谐共生。而现在,我国将文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去实现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构成要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