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共同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11 次下载 2 页 255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共同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 共同课 授课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共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以教师角度,提出进行改良的教学思考。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间,经过几代音乐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改善这一局面,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事业。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创造。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flash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多媒体融入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近现代部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此外,DV影像的`制作本身就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DV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效果更佳。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中国音乐史蕴含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