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第4页)

本文共计88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同时,刘之常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使用电影,要重视“放映前的指导”,以便使学生“确定所应观察的立场”,也就是说,使学生明晰观察的重点和关键,从而使观察目的明确,真正达到观察的效果。同时,还重视“放映中的指导”和“放映后的指导”,他认为,“必如是方能将所有的正确的知识,给与儿童,这是非常重要之举,万不可忽视”。

  尽管刘之常没有明确提出“整合”这个术语以及具体的整合策略,但是他的言论以及实践一直在彰显着他的整合思想和理念,这不能不说是刘之常对电影教育乃至电化教育发展方向的预言和实验。这也警示我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只有深入课程,与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才是教育技术发展之本。

  三 刘之常对电化教育的贡献

  1 推动了我国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的发展

  刘之常终身从事民众教育事业,长期扎根于民众教育一线,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功底。他早年从事民众识字教育,先后在南京、武进等民众教育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经验。尤其是在1928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民众教育筹备员之后,积极投身福建民众教育实践,参与制定福建省民众教育实施的规章制度和细则,推动了福建省民众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刘之常在镇江民众教育馆工作期间,积极倡导和实施电影教育。1933年,镇江民众教育馆把电影教育作为其中心工作,由刘之常主持。[28]在刘之常的带领和号召下,镇江民众教育馆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同时设置放映场,对民众开展教育。此举开创了我国面向老百姓放映教育电影之先河。[29]该馆还独立设计制造了“小推车”、“巡回施教车”等便于移动的设施,深入江苏周边开展民众教育,使镇江民众教育馆成为20世纪30年代时开展电化教育最为活跃的地方教育机构。[30]

  抗日战争时期,刘之常作为队长,带领第一民众教育巡回施教队在我国西南数省开展民众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南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

  刘之常不仅在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实践方面身先士卒,还在实践过程中凝练出大量的经验,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数本。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刘之常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对我国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因此说,刘之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正如他的好友王平陵所言:“他是中国教育电影的理论者,也是一位实际的工作者,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十五年来从未离开过民教工作的岗位。”[31]

  2 提出了“电化教学”术语

  上世纪初,幻灯、电影、广播等新的技术传入我国。进步人士纷纷采用这种新的技术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一时间,出现了众多的针对这种新的实践活动的名词,比如:幻灯教学、电影教育、教育电影、教育播音等名称。随着实践的深入,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提出一个能够涵盖这几种实践活动的一个名称,刘之常就是其中一位。

  刘之常认为,电影教育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和视觉教育一样,是教育的工具。同时,他又认为,教育电影和实物、模型、挂图、图表等视觉媒体是不同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幻灯等,都是利用电力而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而实物、模型、挂图、图标则不需要电。他认为,需要对此种“利用电力”而开展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和幻灯”给予一个统一的名称。1934年,刘之常在该馆的电影教育委员会中提出“电化教学”这个名称,随后把该馆的放映场改为“电化教学讲映场”。[32]

  尽管当时刘之常提出的是“电化教学”,而非“电化教育”,但是他能够用“电化”这个生动形象的术语把当时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幻灯”等教育方式给予统一,同时又相对准确地涵盖了这几种教育方式的内涵,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也正是由于“电化”这个术语的生动形象、高度概括,才使后来出现了广为人们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电化教育”术语。

  3 出版了体系相对完整的电化教育教材

  《电影教育实施法》是刘之常的一本杰作,也可以说是我国较早介绍电影教育实施的一本教材。这本书是为了普及电影教育知识、培养电影教育人才、推动电影在民众教育运动中的实施而出版的。该书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