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本文共计88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摘要】刘之常终生从事基层民众教育工作,重视和善于运用媒体来辅助民众教育。他提出了电影是推进教育的好工具、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的观点,践行了基于媒体的系统设计的理念,总结出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电影教学方法,萌发出了电影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提炼出了“电化教学”术语,勾画出了电化教育教材的内容体系,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电化教育先驱。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关键词】刘之常;电化教育思想;贡献;评价

  刘之常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和电化教育的先驱。他不辞劳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深入基层开展民众教育,对我国民众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善于学习,重视使用媒体开展民众教育,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先驱。他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有据可查),出版专著数本。他的关于电化教育的观点来源于实践,朴素、真实、客观,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一 生平简介及电教经历

  刘之常(生卒不详)早年曾在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学习。求学期间,喜欢通过标本、模型、仪器、实物进行学习。1923—1925年间,在常州主办的县立公共理科实验室、南京市立民众科学馆等部门从事民众科学普及工作。在民众教育工作中,重视和喜欢通过实物、图片和幻灯来开展教学。1925年9月,刘之常担任武进民众教育馆主任,制定了“武进第一理科公共实验室之计划”[1],继续通过媒体来开展民众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经验。

  1928年10月,被委派到福建,筹建福建民众教育馆。[2]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发表了《唤起福建民众识字读书之商榷》系列文章若干篇,提出了实施民众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基层实施民众教育,为福建民众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0年,刘之常回到镇江民众教育馆,以镇江民众教育馆开办的教育电影场为基地,开展民众教育及电影教育实践和研究。此阶段是刘之常电影教育思想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他电化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镇江民众教育馆停止工作。教育部接收镇江民众教育馆施教车,并成立“教育部第一民众教育巡回施教队”,任命刘之常为主任。刘之常带领该施教队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公路巡回施教,通过放映电影和收听广播,对群众进行对日政策宣传教育。[3]1942 年5月,刘之常被教育部任命为“教育部电化教育巡回工作一队”队长,赴四川、西康实施民众教育。[4]抗战胜利后,巡回工作队停办,刘之常转到重庆青年会,办了一个电化教学园,专在公园通过电影和幻灯开展民众教育。[5]

  解放初期,刘之常继续从事电化教育工作,曾经和孙明经、戴公亮等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华北五省二市幻灯工作会议。[6]后来,刘之常转到西安西北企业公司、陕西国棉十厂和西安钢铁厂等单位工作。

  二 刘之常的电化教育思想

  刘之常的电化教育思想源于他长期的民众教育实践,是他民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长期的民众教育实践中,重视使用电影等媒体开展民众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电影教育的经验。他的有关电化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电影教育实施法》、《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和实际》、《电影谈话:电影与教育》等文章和著作中。

  1 电影教育的本质:是工具、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1) 电影教育是推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好工具

  刘之常认为,“电影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电影的目的。电影不以教育为目的,便不是有价值的电影,教育不以电影作工具,就不易增进教育的效率。”[7]接着进一步指出了电影在民众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电影教育,是近十数年来产生的新方法,是推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好工具”。[8] “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高于一切,尤其对于民众教育有特殊的贡献。不仅可供给民众高尚的娱乐,调和民众的身心,并且可增广民众的知识,鼓励民众的兴趣,转移民众的心向,以改善社会习俗,发扬民族精神,确为推行民众教育的利器。[9] “教育电影是推进教育的原动力,改造社会的生力军……尤其是民众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够助长民教,发展民教,完成民教,其势力是何等重要!其功效又何等伟大!”[10]

阅读全文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