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不同体裁的共性与个性论文
38 次下载 3 页 3193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民族音乐不同体裁的共性与个性论文
1戏曲与其它体裁的共性
1.1戏曲和民歌
(1)历史渊源。
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原始时代的歌舞,后经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期间先秦的乐舞、俳优、汉魏时期的百戏,隋唐时期的代面、拨头、踏摇娘、参军戏等都是戏曲艺术的萌芽状态。而民歌也是在原始时期人们狩猎、祭祀、婚恋等活动中萌生逐步发展流传的。
(2)剧种形成基础。
自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之后,在诸多声腔争妍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众多戏曲剧种。它们多数曾经历过民间业余的“二小戏”(小旦、小丑)“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表演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的阶段,后来由农村到城市、业余到专业,并积极吸收其他声腔剧种的相关特性因素,逐渐成壮大为富有特色的剧种。这些剧种往往形式灵活多变,生活气息浓郁,即戏曲一些剧种的形成是在各地民歌等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发展而来,戏曲流传到各地之后,必会吸收当地方言、民间小调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唱腔或者剧种。
(3)声腔。
戏曲的声腔和民歌的唱腔有些相似之处。例如,流传于陕西北部等地的信天游,由当地的民众在日常生活劳动时即兴编唱,曲调高亢奔放、内容深沉质朴。而由清初西秦腔发展形成的“陕西梆子”,其表演同样粗犷质朴,音调高亢激昂,即由于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使得二者在高亢的音调和唱腔上具有鲜明的共性。
1.2戏曲和民族器乐曲
(1)历史渊源。
戏曲的历史渊源在和上述民歌对比中已有所陈述,而民族器乐曲的形成同样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在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直接利用劳动工具的生活用具充当乐器,他们在创造各类乐器的同时,民族器乐便与之共生。早期的器乐多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这样的形式发展至唐代成为歌舞大曲。因此戏曲和民族器乐曲的历史渊源相近且二者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中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2)与昆曲的联系。
戏曲乐队包括文场和武场,许多剧种都有专有的器乐曲牌,称为文场曲牌,如京剧音乐中的《夜深沉》,它是使用昆曲《思凡下山》其中一折的《风吹荷叶煞》,以其中的四句为基础旋律而作的。而民族器乐中的民族器乐的吹管乐器,其中的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的笛,传统的笛有梆笛和曲笛,曲笛就是以伴奏“昆曲”而得名的,音色圆润柔和,演奏上注重气息的控制,讲究运气的连绵不断和声音的悠扬曲折,力度变化细致,变现的气质温婉柔情。
(3)音域。
戏曲中唱的部分音域宽广,充满起伏,这和器乐曲音域宽广的特征有明显共性。
(4)大跳旋律进行。
戏曲音乐旋律之间的音程一般不会有太大跳跃,但有的戏曲音乐中却能看到大跳式的旋律进行,这可能就是借鉴了器乐曲的表现手法。谱例1是源自戏曲音乐主要声腔——高腔的著名唱功戏之一《打神》,该故事出自明传奇《焚香记》,王魁中状元后,弃妻再娶,其妻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愤怒控诉。由谱例清晰可见大跳的旋律进行。谱例2是源自民族器乐曲——唢呐曲《百鸟朝凤》,该曲原是流传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管乐合奏曲,以唢呐主奏旋律。由谱例可见,大跳旋律进行明显。
1.3戏曲和民族宗教音乐(佛教)
(1)唱法。
佛教梵呗“一字多音”的唱法和戏曲音乐的“拖腔”唱法颇为相似,且都使用频繁常见。
(2)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曲牌体即曲牌联缀和联套体,属于套曲结构。梵呗旋律经常一曲多用,这种形式和戏曲中同一曲牌一曲多用相似。寺院和寺院之间即使演唱同一腔系同一曲名的梵呗,旋律都有所差异,是一个“母体”下的同曲变体的形式。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