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论文
14 次下载 2 页 201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论文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转型高校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针对哈尔滨华德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并结合美国高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创新能力;转型高校;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1]。转型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体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具备引领行业创新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对于转型高校建立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很多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编程思想,掌握计算机编程的技能,这些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多的学时。然而,大量编程语言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采取“以学生为本,兴趣培养”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实践能力上的培养下功夫,培养计算机学生在特定方向上成为专业的人才[2]。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必修课程的门数并不多,核心课的门数最多也不会超过10门。基础课程更加注重交流(Communication)与表达(Presentation)或者类似课程,而实验课程却有多种选择。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哈尔滨华德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理念和定位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缺乏完善的教育理念,没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健全,未建立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某些课程教学只讲授书本知识,独立授课,致使知识体系在专业上衔接关系脱节,各门课程之间没有有效整合,没有形成科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课程授课方法上,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条件的不足,缺乏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与企业并无密切的合作关系。(3)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本身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关联性和方向性。如果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缺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应用能力培养,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就需要改革和优化。
二、以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设置的定位和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每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有自身的定位,转型高校应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的原则来设置课程体系[3]。整个课程体系要考虑为学生的兴趣服务,课程层次清晰,课程知识结构合理化配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协调课程知识体系的优化。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从2012年开始对计算机专业的“四表分析”,调整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研究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块,突出应用性[4]。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科需要,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性,课程设计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3、规划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课程的开放。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应坚持与时俱进,紧贴企业和职业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所学相关知识,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