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第4页)

本文共计75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其次,渝味儿元素的加强,创作题材多来源于发生在重庆的人和事。自张来渝以后所写的有关重庆的作品,都是以重庆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描写内容,张恨水的重庆口感变重。《纸醉金迷》、《巴山夜雨》,《山城回忆录>、《重庆旅感录》是作者返北平以后,以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创作。其作品的重庆风味儿十足,其大大小小的重庆地名不说,令人欣慰的是他以重庆方言坚持创作,这也可以说是重庆内在本质文化对张恨水创作改变最显著文化印记。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充斥于张在重庆抗战时写的每一部作品中,展示了重庆方言的魅力与神韵,这也可见后来张对重庆方言的熟稔程度。重庆方言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为外界所知,是对重庆文化的有力宣传。

  最后,言情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对现实婚姻情感的关注上。在1940年代张恨水的小说中,这种才子佳人的言情模式似乎隐退了,它嬗变成了一种夫妻生活描摹。笔者认为这与抗战时期的重庆苦难生活与人们的阅读接受有关。战争打乱了人民的生活,导致了人们心理的扭曲,当然也扭曲了夫妻生活。早期的花前月下,变成了夫妻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发愁,早期的甜言蜜语变成了夫妻无休止的争吵。夫妻吵架,烦恼,闹别扭那是常事。更厉害的直接导致婚变,《纸醉金迷>中的魏端本与田佩芝;《巴山夜雨》中三对夫妻婚变:石正山与石太太,溪敬平与溪太太,甑子明与甑太太。这是扭曲的人性和当时重庆社会的黑暗的双重结果。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2

  张恨水说“ 过去考究的女人穿一件黑栲绸长衫,越会显得皮肤雪白,长头发梳两个小辫,垂在肩上辫梢有两个小红丝线的结子,两根辨子梢红红的。”

  抗战时期重庆城躲飞机看高处挂的红灯笼,三角型的一个、二个、三个危险来了赶紧往防空洞跑,等绿球挂起来就是解除警报。在重庆人民大礼堂枣子岚桠附近就有一个巷子地名叫红球坝,这里曾经是桅杆挂防空灯笼而得其名。当然今天看这片区域不再开阔,我能想象曾经这块地面一定是当时附近最显眼的高处。

  在张恨水小说《巴山夜雨》一书中还有一段描写“李先生,不躲了吗?向哪里去,回头看时,在一棵黄桷树下转出来一位梳两个辫子的女郎,这就是昨夜过门叫了一声的杨艳华,一个戏子。”

  而这本书出版于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当时书中还是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所以至今重庆人对黄葛树与黄桷树两种写法都在混用,谁对谁错都能说出一番道理,这可能为约定俗成又互不相让。

  在小说中张恨水描写那些重庆人家更有趣味“山溪对岸的邻居是石正山教授。他家的屋子和这里斜斜相对,大水的季节倒是一溪流水两家分。他们的草房子,一般有条临溪的走廊,在无聊时候,隔着山溪对话,却也有趣。他的走廊下山壁缝子里,生出两株弯曲的松树,还有两丛芭蕉,倒也把这临溪茅舍点缀些画意”,这就是山城之美。

  其实在陪都重庆时的张恨水住在现巴南区南泉桃子沟,可能就与小说上的文字内容近似。他上班在七星岗附近“新民报社”当主笔,下班坐轮渡船先到海棠溪,然后辗转到南泉,再爬过一个不陡的坡才到临时的家,由于抗战时期物价飞涨,张恨水微胖而矮的身体有时会扛着装有几十斤重的米包袱,艰难的转车蹒跚步行。那时内战进行使用的法币经常通货澎涨,为了让物价保值,报社的工资统一变换成用大米替代纸币,所以才会有刚才那段真实描述。

  说重庆1945年12月3日,《新民报》刊发了张恨水《告别重庆》一文。其中写到:“以往八年,每在爬坡喘气,走泥浆路战战兢兢之余,就常和朋友说,离开了重庆,再也不想来了。到了于今,我不知何故,我不忍说这话。人和人是能相处出感情来的,人和地,又何尝不是?嘉陵江的绿水,南温泉的草屋,甚至大田湾的泥坑,在我的生命史上将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告别重庆又开始怀念重庆,1947年12月2日,张恨水乘坐卡车离开了呆了八年之久的重庆,终于顺利回到北平。然而不同寻常的重庆生活,却又经常浮现在他的眼前。张恨水曾为重庆写下诗篇,以示纪念难忘入川的陪都生活:

  “壮年入蜀老来归,老得生归哭笑齐。八口生涯愁里过,七年国事雾中迷。虽逢今夜巴山雨,不怕明春杜宇啼。隔水战都浑似梦,五更起别海棠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