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第2页)

本文共计75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这种下江人视野下的重庆,是有其用意的,笔者认为张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胜,只能走马观花地注意到重庆文化的表皮而不可能根植到本土中去,下江人对本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不适应的痛苦感。但无论是下江人还是重庆当地居民,张恨水对重庆当时“骄奢淫逸的贪官污吏,投机倒把的游击商,清贫而苦闷的知识分子,占便宜的小市民,‘漂亮’的交际花”等众生的态度是批判的,对清贫而苦闷的知识分子和下层老百姓是同情的。他在《牛马走>、《纸醉金迷》、《巴山夜雨》中对这几类人物形象都有刻画,剖析了国民性,揭露了社会丑态,唤醒了国人的良心支持抗战。

  重庆形象的“外衣”主要是通过重庆的文化符号来表现的,而笔者发现这些文化符号的背后的不纯粹,充满着寓意。

  就房屋来看,“风雨吊脚楼”、“茅草屋”是当时重庆居住苦难的文化符号。他在《待漏斋》一文中这样写道:“所居茅屋,入夏为暴风雨所侵,必漏。呼匠人补之,则辞以无草。盖乡间麦秆,既已售尽……床前无处不漏,亦无处不注。妇孺皆瓦器磁盆接漏,则淙淙铮铮,一室之中钟鼓齐名”。《巴山夜雨》开篇就写道:“这屋子虽是茅草盖顶,竹片和黄泥夹的墙壁,可是这茅屋一带的人,可不是天生下来就住着这种茅屋的。他们以为这种叫做国难房子的建筑,相当符合了时代需要的条件”。多么戏谑的文字,风雨吊脚楼带给了他水深火热的痛苦。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类似的语言来描摹吊脚楼和茅草屋。然而,张在小说作品中也多次描写到达观贵人的豪宅公馆,例如《巴山夜雨》中的方院长有好几处公馆,自己经常不住公馆,只留下几个看门的副官。他把这种风雨吊脚楼和公馆加以对比,从而揭示出重庆贫富差距之大,透出作者强烈的“惟富不仁”的思想。

  离开重庆后,他对重庆进行了回忆和想象。在《山城回忆录》中写道:“重庆战都也,不可忘,且其地为嘉陵扬子二江中之半岛,依山建市,秀乃至奇。又川地,山河四阻,业而下,民风颇异于江河南北,离川二载,转念思之,为写山城回忆录”。在张的心中重庆是民风独特、风景秀丽的僻壤之城。对于在平原住惯的张恨水来说,山给他带来了痛苦。《山城回忆录·无处不爬坡》中这样写道:幼读李白蜀道难之诗,闭目沉思,深疑是难不可想象,实则其在难,而不在险。盖川中山地,取石易径,大道小径,均曡长石为坡,无险不可登……上下石坡上千级,令人气踹”。山是张恨水笔下最显著的重庆地貌符号,也是最具特色的重庆形象。重庆是闻名遐迩的山城,加之是一个交通不发达的码头城市,故多坡,多台阶,人们每天的出行都免不了爬坡上坎,然而重庆又是一个离不开“挑“抬”和“拉”的城市,这种爬坡上坎必然造成人民如牛马般的痛苦。作者站在小市民的立场,充满了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关注着靠挑的小贩,靠抬的轿夫,靠拉的车夫,《安步当车》中这样写道:“山城多坡,马路鲜有半里平坦者,设不轿而车,深令人上下艰难,其上也,人力车夫弓如落汤之蛇,颅与车把,俯伏及地,轮如胶粘作蜗牛之移动。……重庆谓为安步胜车。”写出了当时重庆人力车夫生存惨状,有钱人对贫穷苦力者的残酷剥削,车夫几乎是牛马般地在供人驱使,重庆是一座可悲可悯的牛马之城。

  这种书写范式下的劳苦大众形象,正是对苦难重庆的有力揭示。显然这是有十分明显的寓意的。对于具有“民胞物语”精神的张恨水来说,其一,表现出他对人民生活状态的关心,关心底层人民的命运。其二,由于张始终保持政治的中立,又面临当局的文字审查,所以用这种方式是既可以规避现实的政治干预又折射出社会的黑暗。其三,这是生活担子压力的一种隐射,借知识分子亚雄和西门博士的口吻,宣泄出自己的心声。在《牛马走·抬轿者坐轿》中亚雄说:“轿夫不过是抬着人家走一段路,我们抬着上司走一辈子的路,轿夫是抬着人家走眼前看得见的路,我们是抬着上司走那个发财的路,轿夫自然是苦,可是他们随时都可以丢下轿杠不抬,我们不抬还不是那么容易。我坐轿子到处跑,也无非是把轿子抬人,我不要人抬,我也不去抬人……难道念书的人,他不知道拍马是可耻的事吗?”西门博士在《穷则变》说:“我们用脑子去抬人,混的就是两个饭钱”,知识分子在挑生活重担的时候,被现实压得扭曲了灵魂。《纸醉金迷》中的魏端本在抬上司这一顶大轿的过程中不慎而深陷囹圄,丢了饭碗和老婆。在作者看来,当时重庆清贫的知识分子,为连轿夫都不如的“双重牛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