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第4页)
71 次下载 4 页 565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现实背景
在行为规范教育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校内外、人前人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规范准则未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不会自择有道德的文明行为。因此,强化良好文明习惯教育,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从优化学生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习惯养成的核心问题,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家庭教育等渠道,研究挖掘学生的主体因素,从而探讨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全面养成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具体目标包括:
探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养成教育教学活动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学校优良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良好习惯的培养。
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些行为习惯,通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进行培养。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学生在预习、复习、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现状数据,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观察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记录并分析其表现。
实验法: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其效果。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
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得到显著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对习惯培养的认识和教育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有效。
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
第二阶段(4-6个月):设计并实施教育实验,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变化。
第三阶段(7-9个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10-12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进行成果展示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