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开题报告 > 正文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第3页)

71 次下载 4 页 565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组内成员学习、商讨,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责任。了解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和计划。研究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设计问卷调查表等。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①前期分析阶段: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观察分析,撰写”崮山中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样本分析”,对各个年级学生此阶段的行为习惯的现状作分析总结,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②实施阶段:

  A、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B、按照不同阶段研究方案,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形成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并探索学生行为习惯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C、实施期间定期召开座谈会,适时听取班干部和各个学科教师对本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做出相应改进与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9月)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认真对照和分析。

  2.课题组总结、整理规范研究资料和经验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人员的具体分工:

  负责人:苗延亮(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规划)

  组长:刘亚琳 (负责课题信息的汇总和传递,并撰写各种课题文件,确保课题的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完成)

  实施者:周建等8名教师。(负责课题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研究资料,并撰写各种研究成果)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典型案例、阶段性报告等

  (2)科学合理的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2、最终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探索“U”型小组、“彩绘人生”乡村少年宫、“扬三弃一”品行修养卡、“敬、竞、净、静”星级评价等模式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措施。

  (2)提高家长、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3、成果形式:

  (1)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

  (2)本课题的研究论文、研究个案、随笔、叙述故事、主题活动、等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负责人苗延亮,是学校校长,他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亲自主持并参与研究,他把教育科研视为“学校由平庸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对该项目给予极大地支持。

  2.参与课题组成员中有经验丰富、多年从事教学研究的中层领导,有专业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教师,还有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班主任,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综上所述,本校课题组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条件是具备的,预计通过本校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届时将会圆满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第3页) 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社会背景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养成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理论背景

  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外的研究,如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儿童道德认知方面的研究,但相对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这些理论为我们开展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参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