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57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源远流长的中日酒文化
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古代日本因为没有确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处处都表现出中国文明的痕迹,酒文化也不例外。唐代以来,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而古代日本宫中负责掌管造酒的人被称为“刀自”(toji),意为年迈的女子。后来在与中国的酿酒师交流之后,知道了杜康是中国酿酒的鼻祖,便将原来的“刀自”改为了“杜氏”,以此来表达对中国酿酒技术的认同和向往。可见,中日两国的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渊源之深,为我们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二、不一样的中日酒文化
由于受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和日本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在饮酒方面,两国也都有许多礼法规定和礼仪规范。酒礼的内核就是酒德,酒礼的外化就是酒仪,而酒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形成了酒俗。可以说,中日两国在“礼”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又彼此相通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礼,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以孔子提出的“唯酒无量,不及乱。”为标准。从西周开始,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严格遵守孔子提出的酒德标准。中国人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区分君臣、长幼、宾客之礼,这些约定俗成的礼节,流传至今。
日本由于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也很注重酒礼酒德。日本在江户时代曾流行“酒道”。日本的“酒道”有三个流派:“公家流”主要是品评好酒;“武家流”主要提倡以酒的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商家流”主要是借酒来培养人们的礼仪和修养。虽然现在酒道已经消失了,但是日本也同样留下了丰富的饮酒礼仪,至今依然出现在日本人的酒桌上。
1、劝酒和敬酒
中国人喝酒的时候喜欢劝酒。在中国,主人为了表现出对宾客的热情,酒桌上经常主动给客人倒酒,主人经常通过劝客人喝酒来表示对客人的友好。在劝酒的同时,中国人还有敬酒以示尊敬的习惯。一般来说,晚辈要给长辈敬酒,下属要个给上司敬酒,还要给酒桌上最重要的任务敬酒。此外,同辈人之间也要相互敬酒。可以说,中国人饮酒,几乎都是在相互劝酒和敬酒中进行的。
在日本,虽然也有敬酒的习惯,但并不像中国那么频繁。而且在日本,人们之间一般只敬酒不劝酒,也不会去强求别人喝酒。日本人喝酒比较随意,一般是在宴会开始时的第一杯酒必须接,之后就可以根据喜好,自己决定喝多少酒。如果不愿意继续喝酒,可以拒绝,别人也就不会再强求。
2、“干杯”
日本人的“干杯”这个词源自中国,但是中日两国关于“干杯”这个词的理解却相差很大。在中国,人们说“干杯”这个词,就是要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有时候为了表现出自己真的喝完了,还要把酒杯翻个底朝天,以示自己的诚意。这与中国人热情豪放的性格有关。然而在日本,由于日本人的性格都比较内敛含蓄,人们说“干杯”的时候,也不是一定要把杯中的酒喝完,人们只需要抬起酒杯,根据自己的意愿喝酒就可以了,没有人会去强求别人一定要饮尽。
3、喝酒的气氛
中国人向来喜欢热闹,饮酒的时候也不例外。酒令、猜拳等游戏,都是中国人发明出来活跃酒桌气氛的游戏。在酒桌上,没有人会自饮自酌。大家一定是边喝酒边聊天,相互交流着喝酒。而且,中国人都是一起喝酒,在酒桌上,所有人喝酒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大家一定要一起“干杯”喝酒,而不允许有人按自己的节奏喝酒。
日本人喝酒的时候也有助兴的活动,但与中国的酒令、猜拳不同,日本人一般是一起拍手跳舞,所有人围绕着酒桌载歌载舞来助兴。日本人喝酒的时候可以自己随意饮酒,大家没有统一的节奏,除了宴会开始的第一杯酒需要大家一起“干杯”以外,接下来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为了调节气氛,或者想要改变酒的口味,日本人喝酒的时候会更换地方,有时候一天晚上可以换三、四个地方喝酒。而在中国,无论和多长时间,人们都只会待在同一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