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知识迁移理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9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知识迁移的认知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迁移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知识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理论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新的知识以相同的形式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让新的知识变成旧的熟悉的知识,进而通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对比,来简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也被称为知识迁移理论中的类化。“新知识”与“旧知识”二者呈现出的形式变化,被称为变式。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展现模式的不同,而知识的本质内核并没有改变,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剔除新知识与旧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的变式,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就能实现对新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四、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迁移

  不同的知识内核,其对应的迁移内容也是不同的。艺术设计实践所涉及的知识可以分为专业知识、设计素养、设计理念、设计技能等几个方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进行迁移,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形式训练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创立的官能心理学,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形式训练说,能够促进迁移的形成,并且指导艺术设计知识向艺术设计技能和艺术表现力迁移。其他如格式塔心理学、共同元素说、类比转化理论与戈登的创意理论分合法等,对艺术设计创意由知识到实践的迁移都是有效的指导。认知结构和结构匹配理论更适合学习主体的知识结构整体的内化,便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记忆。建构主义迁移理论有助于情景化教学和主动型教学模式的建设。艺术设计教学的综合性较强,教师要注重将多种知识迁移理论体系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对知识迁移理论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应用,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五、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为宗旨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知识的认知获得,二是知识的保持与理解,三是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四是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对应学习的四个阶段,基于知识迁移的要求,在知识的获得阶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在保持记忆阶段,要求学生系统架构知识的整体;理解与应用阶段,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第四阶段,将个别性的经验转化成抽象的概念,为后期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艺术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的整体战略,根据学习者需要学习知识的进度设计出系列实践项目。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项目设计要摆脱传统僵硬的思维模式,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性,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设计要重视艺术设计教学的.系统性,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具有明确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项目设计注重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次,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合适的课堂情境,通过课堂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情景,并对学生的艺术设计过程进行指导。

  4.项目设计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项目规划要与时代相契合,项目选择要广泛,能够促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外延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为艺术设计提供文化要素和理论要素。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以书本和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培养。要重视艺术设计形式的视觉特点,认识到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中,以实现艺术设计教学的形象化和课堂内容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够增强艺术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使艺术设计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