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论文(必备15篇)(第17页)
本文共计468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的管控对象在管理中均以信息来表现。在设备健康管理中,我们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设备健康管理闭环的信息处理流程,实现设备信息在管理、检测、控制方面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互动。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需要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配套化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作为条件。
1.1 智能化的管理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维修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航天发射场中的广泛应用,测试发射设备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复杂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故障预测与诊断及维修保障等问题也日见突出。对于技术含量高、系统集成性强、构造机理复杂、技术标准要求高的设备系统,传统的耳听、手摸、眼看等检查测试、故障诊断方法已不能适应设备维修管理的需要,为了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维修保障,我们必须发展并运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利用在线监测系统或离线检测系统获得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设备状态做出评估;利用PDA 和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分析设备的性能衰退趋势;利用多媒体显示设备健康评估和分级报警结果及时进行维修决策,等等。
1.2 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对保障队伍的素质要求,侧重于“知识型”和“专业化”,这将成为航天发射场管理力和保障力新的增长点。实现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要有一支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设备健康管理特点与规律,通晓设备维修保障,能娴熟运用信息技术、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状态评估技术等进行维修决策、控制与协调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要有一支文化层次高、业务技能强、专业种类全,能熟练使用智能化设备和设施的设备操作人员队伍;要有一支设备保障理论功底深、实践应用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能运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解决一体化综合保障重点、难点问题的设备维修人员队伍。
1.3 配套化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其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配套化的管理机制是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设备健康管理的基础,没有配套完善的机制,一体化综合保障就难以高效运行。
管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三大机制:一是严密顺畅的运行机制,这是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要与航天测试发射指挥信息运行渠道相一致,要与设备保障物质流运行渠道相一致;二是合理高效的动力机制,这是确保航天发射场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动力产生与运作的机制,要靠管理主体树立全局观念,要大力强化服务意识;三是责权一致的约束机制,必须运用政策、法规、标准等建立约束机制,必须明确相关系统及人员的责任,来限定或修正设备健康管理行为。
1.4 信息化的管理环境
航天发射场对测试发射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修理等信息采用人工记录和分散的信息系统管理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航天发射场的维修和管理需求,但也日益暴露出设备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维修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难以实现以信息为依据的设备健康管理。
信息化的管理环境,强调管理单元和要素的高度融合,强调管理体系效能的整体发挥,要求健康管理一体高效、保障力量高度融合、管理内容综合兼容、维修行动实时精确。
信息化的管理环境是航天发射场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航天发射场信息化建设相一致、相协调、同步发展,在航天发射场信息化建设的大框架内,尽可能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尽力做到:一是网络一体,即不同建制、不同单位、不同层次而又目标相同、功能相似、作用相关的各种维修保障力量和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系统连在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稳定可靠的一体化保障网络;二是辐射管理,即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网络为骨干,以各个管理站点为触角,分区、成网配置维修力量,建立由点向面、业务衔接、功能互补、富有弹性的管理部署;三是可视可控,就是以设备健康管理需求为牵引,借助可视化的管理调度系统,适时把握各类不同设备的健康状况,合理调度维修资源,以信息流引导物质流,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投入适当的维修力量,实现精确、高效的设备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