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社会哲学传统的轨迹:马克思、索莱尔和萨特-马克思、索莱尔和(第3页)

本文共计164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但是,在马克思的成熟著作里,我们发现一种真正取代功利主义的趋势,不过这些著作不是致力于发展经济理论,而是致力于分析历史和政治。在这些著作里,引导马克思的是一种与他的早期资本理论著作相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它几乎于足在赫尔德(Hcrdcr)的意义上把不同社会集团传统的生活形式都囊括了进去(11)。最初,马克思理论视界的扩展只不过是他的方法沦意图所带来的结果,他在历史研究中.有意提供对那过程的现实发展作出;一种生动的叙述描绘,而这些过程在他的经纤济分析中早就研究过了,不过,这种经济分析是从——种功能仁义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关系的推广过程。所以,马克思的”学说必须考虑到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它们对被异化的集体如何感知他们的处境和如何采取政治行动产生了影响。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吸纳特殊阶级的日常文化,就必然会改变用于解释政治冲突行为本身的模式:如果说,的生活方式就是逆境塑造了社会经验和匮乏经验的东西,那么,政治冲突中的不同团体追求何种目标这个问题就再也不可能在纯粹强调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得到回答了。因此马克思就必须在不同的取向上建立他的解释方法,如此一来,冲突就势必被认为是依赖于反映在每一种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各种价值:在这些社会斗争中,团体或阶级都努力捍卫和建立起确保其同一性的价值观念,因而彼此发生了冲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或《法兰西内战》中提供的(12)是—种“表现主义”模式。;

  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指,参与冲突各方的行为是—种表现现象,也就是说,按照使情感相立场广为人知的表现行为模式而呈现出来。当然,这是基本的理由,它促使马克思把不同团体的。宗教传统和日常生活方式的经验知识纳入他的研究,因为这些,事实为确认集体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而且,“表现主义”也可用于描述马克思著作中的一种趋势,即按照戏剧样式来表现社会冲突的过程,其中,冲突阶级各方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都被描绘成在作生死存亡的斗争(13)。马克思的政治历史著作明显不同于《资本沦》,他按照分裂(Entzweiung)的模式来解释阶级斗争:在他以戏剧化的方式,详细描述的社会事件中彼此对立的集体行为者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马克思就再资肯离了功利主义的倾向,更加接近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的模式。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他所描绘的斗争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和承认关系结构相关系的道德要求。在这个语境中。“表现主义”一词还在第三个意义:它强调了马克思历史著作中有一种趋势。就是把阶组斗争仅仅看作是集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冲突形式。但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冲突没有真的涉及到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得到解决的道德现象,而是涉及到水火不相容的价值之间永恒斗争的历史缩影。;

  马克思本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把经济学著作的功利主义途径与历史研究的表现主义途径系统地联系起来,尽管在这两种模式在他的成熟著作中发生了冲撞。经济决定的利益冲突,与根据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所作出的对全部冲突的相对主义解释,比肩而立,而且没有任何中介。但是,马克思从来都没有以系统的方式,把社会阶级的冲突(这可是构成他的理论核心的)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动机的冲突形式,根据这种冲突,承认关系的许多引申内容必须通过分析加以区分。因此,马克思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把他所设计的规范目标安置在他一直都有“阶级斗争”范畴加以考察的社会过程之中。;

  由于马克思赋予了以利益了取向的行为者模式优先性,这些功利主义倾向就很快在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中扩散开来。索莱尔在他的著作中反对这些功利主义。在历史上,他的全部理论最富于创建,但在政治上也了矛盾。由于那种易于激动的个人气质,索莱尔既不闪避变化无常政治阵线,也不避免以一种明确超越折衷主义束缚的方式使用最纷繁复杂的思潮。在他实际的介入过程中,他对君主立宪右派的同情一点也不少于对俄国布尔值维克的同情,他为革新马克思主义而做的工作受到了维科、伯格森、涂尔干和美国实用主义者的影响(14)。但从一开始,他的生活和著作中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他克服作为思想体系的功利主义的基本信念,它说明了索莱尔后来突然转向的原因,而正是功利主义思想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它自己的伦理目标,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15)。在索莱尔看来,那种认为人类行为就当还原为追求利益的目的理性的观点,就是一种根本障碍,阻止人们发现现实地引导人们获得创造性成就的道德驱动力。沿着一开始就为他的理论工作制订的方向,索莱尔肯定要建立一种社会斗争的道德概念,在许多方面与青年黑格尔的冲突模式都有着一致的地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