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证论文(第17页)
141 次下载 22 页 3930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有关资本市场的一切信息都已反映在股价上,因此市场是完美的,投资人不可能持续地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否则,市场是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依据信息利用范围和信息利用成本,将有效资本市场分为弱式、次强式和强式三大类。有效市场的关键是“有效”二字,“有效”意味着有关信息广泛传播,所有的有关信息都已被(证券)价格所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充分公平竞争,即在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具有左右市场力量的经济主体,不存在内幕交易;②资金借贷无限制性,无论哪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在市场利率水平上借贷所需资金;③以合理预期作为基础,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根据市场的资料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最早是从验证资本市场效率出发的。1993年 ~ 1996年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确定达到弱式效率;1997年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弱式效率,但尚未达到次强式效率。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我国资本市场1993年 ~ 1996年的无效性,引起了我国管理层的注意:1996年8月21日,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颁布;1996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对操纵市场行为亮“红灯”;1996年12月16日,证交所对股票价格涨跌幅实行限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规范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内幕交易。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以实证会计理论为契机,建设、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的研究诠释了资本市场运行机理
有效市场假说蕴涵着信息竞争。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股价会有一定波动,但在有效市场里,经过市场预期报酬率调整的股票价格是对未来股票价值的正确估计。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是这样被提出来的: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其对股票未来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企业未来价值等于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而未来现金流入又取决于会计盈利。那么会计盈利与股价是否相关?要判断其间的相关性需要一个计量模型,即资本资产计价模型。
我国学者从会计盈利这一重要会计信息入手,于1997年~1999年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会计盈余数据在1996年以前基本上不具有因信息含量而导致的价格效应,但1996年披露的会计盈余数据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和价格效应。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被注入一种基于资本本性的理性投资力量,即一方面以前过多的投机成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事物已造成日益强大的负面效应,加速暴露了原有体制的弊端,从而对证券监管和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形成了挑战。
这一时期,投资者开始了解和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投资趋于理性。然而,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可靠性会正确引导投资行为,及时性会大量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上市公司经理人为操纵利润的`动机和方法,也是很多学者们研究分析的课题。结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要解决规范性失真问题,惟有提高会计规范质量。1997年6月5日,财政部颁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其背景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会计盈利;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但这两部法规的颁布仅仅是拉开对资本市场规范的序幕。
三、会计选择的研究促进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转向关注会计选择行为。早期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市场是有效的前提下,利用资本计价模型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微观领域)。但是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信息的使用者无需向信息的提供者付费,于是经理人员提供的信息便“生产不足”,市场发生失灵,因此需要政府管制(宏观干预)。政府管制引出政府、股东和经理之间利益冲突,实证研究者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基础上转而研究会计选择在管制环境中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1998年 ~ 20xx年间也将研究重心转移,试图从会计选择的角度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发生,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学者通过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会计选择中的利润操纵倾向:①盈利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多报利润,而没有一例隐瞒利润;②亏损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推迟确认损失并将损失集中于一个会计年度中予以确认;③净资产收益率在10% ~ 11%的区域中密集分布;④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是近期发生的非主营业务利润;⑤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尽量选择减少费用确认的方法,如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款费用资本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