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优秀)(第20页)
本文共计383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家长的期望提供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土壤”
在幼儿家长重视知识、技能氛围的熏啕下,幼儿间形成的数学、识字等能力会在不同场合得到展示,这会间接影响到其他不重视知识、技能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儿童习得有关数和字的知识在某个阶段必定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小学化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另外,对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来说,一定的小学化内容、小学化学习方式有助于儿童熟悉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入学年龄的差异为小学化提供了可能
对于何时可以就读小学,国内外的研究者基本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儿童的心智达到小学要求时,即可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国外儿童一般是6岁就进小学,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我国的小学入学年龄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曾经一段时间规定为7周岁,后来,部分地方更改为6周岁。原来规定的7周岁入小学,除了考虑儿童的.心智水平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口因素,适龄人口太多,超过小学的容纳能力,在此背景下,入小学的年龄就定在了7周岁。但也有地方,采用5周岁入小学的情况。
(四)部分儿童存在着识字和数数的兴趣
部分儿童存在识字和数数方面的兴趣,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在生活中传递的有关数字和文字的信息会影响到儿童对数字和文字的兴趣。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3—5岁儿童很有兴趣地在成人指导下进行识字活动。也经常听他们说,“这是‘人’字,我认识的”,“这是‘上’字,我也认识的”,“这个数字是‘'我也认识”。特别是家庭对这两方面内容的重视,更是强化了儿童在识字和数数方面的兴趣,这为幼儿园小学化内容的存在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6岁以前的幼儿有很大的汉字和数概念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在幼儿能够学、愿意学以及学了对他们有益的前提下,大可不必去限制甚至禁止他们去学习这些东西m。
(五)考试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在现实中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东亚各国特别明显,而且历史比较长远。这种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容易导致“越早学就越早掌握书本知识,越早掌握就越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等观念。
现行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现状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社会环境。高考在中国国民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有关神童的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个年轻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而社会对神童的宣传,多数停留在与识字、数数相关的技能上。
在目前情况下,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面临诸多的挑战,诸如现行的教育制度、文化以及儿童的能力、兴趣以及家长的需要等因素无不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这些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伪”命题。
三、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时代困境
幼儿教育阶段的小学化问题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几乎伴随着中国正规化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的每一阶段。就目前来说,要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不得不面临以下挑战。
(一)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学前领域对小学化的表现有过相对系统的观点:教学内容基本和小学一样;教学方法基本和小学初年级一样;管理方式基本和小学一样。这个观点被许多人认同,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理论研究的标准缺少科学依据。幼儿教育小学化,无非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脱离幼儿教育的要求,倾向于应用小学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来进行,课堂组织对纪律要求高,控制儿童的主体性。这种观点至少提出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三重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但现实中,如果不能满足这三点,能否判断小学化却很难完全得出结论。尽管小学化内容通常伴随着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但如果没有采取小学的课堂组织方式,如小学的纪律、小学的座位形式,我们能否断定幼儿教育完全小学化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