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优选15篇)(第13页)
本文共计448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
酒店业的人才流失路径主要有两个过程:第一,是酒店专业学生毕业时进入该行业的比例减少;第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之初进入了酒店业,一般1年到2年时间会流失到其他酒店,但更多的人会流失到其他行业,尤其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为甚。第一阶段的酒店人才流失主要是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跨行业就业造成的。据近年来我们对酒店管理专业一次性就业单位的统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流失率就达35%以上,且学历越高,流失率越大。当然,仅从数字上看,这个就业率是不低的,但相对于旅游业较好的行业景气度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来说,这个就业率是低的。而且更重要的,学生们不是不能就业,多是主动放弃专业内就业。很多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的实习体验是造成酒店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部分实习生实习体验糟糕,没有感受到职业吸引力,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就已经将酒店业排除在就业选择之列,毕业后自然会逃离酒店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这种排斥现象称为酒店人才的“潜流失”。
目前,酒店业人才的高流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关注酒店的在校实习生群体———酒店未来的专业人才。事实上,历届学生的就业事实均证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也最能降低学生的就业热情和对专业的信任度,实习期间的感受影响其择业。因此,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是迫切需要关注且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尚未引起各界,特别是学校、酒店方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
实习是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合作进行的教育形式。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也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
(一)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学校对实习酒店选择的随意性大,往往注重酒店的外部因素,没有对酒店实施深入细致的考察,缺乏针对实习目标酒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其次,部分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缺乏主动权。学生加班时间、实习岗位的安排及轮岗、岗位薪酬及其它福利待遇等主动权在酒店方。酒店往往是根据酒店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来安排的。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对酒店的约束,很难保证专业实习目标的实现。再有,学校对实习过程的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面较广,学生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酒店和不同的城市,甚至还有些在国外实习,即使在同一酒店也分配在不同的岗位,实习生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采用实习巡回制(有些学校对少数实习人数密集地派出指导老师),但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是松散型的。如探望学生的时间往往以领导和教师的时间来确定,停留时间也不会太长,多限于生活关怀和安抚疏导,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现问题时往往充当的是“灭火队员”的角色,哪里出现问题就“奔”向哪里,与实习生出现问题的时间和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同步,且往往是滞后的,因此,管理的有效性不高。
(二)部分实习酒店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
实习酒店比较看重的是实习生的文化素质高、易于管理、薪酬成本低等因素,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实习生的待遇往往比临时工的待遇还要低,经常加班加点,超时工作,且大部分酒店不愿意与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实习酒店没有正确认识和承担对实习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忽视对实习生的培训指导及人文关怀。
(三)实习生的实习心态调整不到位
现在的实习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不足。面对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单调重复、枯燥的实习生活,往往不适应。特别是大学生,具有较多的优越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对实习工作的心理准备不到位,产生畏惧、厌倦和逃避的心理。
三、预防学生“潜流失”的对策
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旅游院校肩负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做好实习生的管理,防止旅游人才“潜流失”方面应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多酒店专业人士的研究结果证实,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特别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有待深入和细化。笔者认为,在目前酒店业态下,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