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西方文学创作的平民化过程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5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是具有平民情结的,但他的戏剧(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传奇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高贵,尤其是以帝王为主的历史剧;传奇剧的主角也大多是贵族人物,如《暴风雨》的主人公就是米兰公爵。因此,可以说莎士比亚只是在平民化上前进了一步。

  三、启蒙文学时期市民化戏剧的产生

  启蒙运动可以说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运动。古典主义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要求艺术形式规范化,提出了艺术创作的“三一律”,还要求作家遵循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能混淆二者,悲剧只能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人公,而喜剧也只能将市井小人、卑微之徒作为主角。启蒙主义文论家对古典主义的反抗表现在市民戏剧上。狄德罗提出了市民戏剧的理论,他认为在市民戏剧中有关家庭的题材与宫廷的题材相对立,“表现自然中发生的一切”;认为应该以市民的形象取代贵族人物,以市民的高尚道德鞭挞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从而为市民阶级树碑立传,描绘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肖像,描写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理想人物。市民戏剧必须自然、真实,这里的“自然”不同于布瓦洛提出的“都市”“宫廷”高贵典雅的上流社会的“自然”——他认为这是一种过分雕琢的“自然”。真正的、质朴的“自然”要到教堂、乡村小酒店、街道、公园、市场乃至家庭中去找。他运用此理论进行了创作实践,完成了《私生子》和《一家之主》。市民戏剧虽较之前的作品在平民化道路上前进了不少,但是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平民化,这表现在市民戏剧所描写的人物只集中到市民这一个阶层,生活环境大多也只是集中在城市当中,没有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