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精选10篇)(第10页)
本文共计286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价值观渗透
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对事物实施正确的判断,在法学教育中价值观首要显现在“法令为谁服务”。针对法学的学习要承认“法令的实质”,要深刻的理解“学习法令是为了什么”。这是培育法令人才的要害。我国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关于学生的思维发生必定的影响,学生在工作的剖析上价值观较为含糊,信仰会发生不坚定,关于法令的学习的目的也存在问题。法令在价值观上要表现公正的准则,发挥伸张正义的基本功能。法学教育要注重培育学生“法令价值观”的构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学教育中,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该模式需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实习实践指导老师、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管理干部等共同参与并组成“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其具体职责是:实习实践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暑期见习、法律实习等实习项目;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创新项目;社团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辅导员、管理干部主要服务大学生,确保各个实践育人项目正确实施。
(四)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构建基础技能、实践认知、实践仿真、实践实战三大法学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司法礼仪、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语言艺术、法律风险识别等课程。目的在于增强学员的法治精神、法律伦理、法律价值观,具备独特的法律气质与人格;实践认知模块。包括音像庭审、法庭纪录影视、现场法庭观摩等课程。引导学员了解司法部门的职能分工,法律职业的性质及特点,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实践仿真模块。包括法律专项调查、法律公益项目、模拟仲裁、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法庭辩论、疑案评析等实践课程。旨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员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工作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能力。
(五)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引领大大学生成长,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比任课教师多,具有实施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因此,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联动或学工系统成为实践育人的主导者或参与者,并组织大学生社团参与实践育人,是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其一,辅导员全程引领大学生思想,把握实践育人方向,确保教育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其二,辅导员扮演不同角色参與实践育人,在“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中作为参与者,在“课外实践活动模块”中充当组织者和教育者,在“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中成为联络者、管理者。其三,辅导员促进学工系统、教学系统、法律实务部门互为促进、协同推进,优化校外内实践育人资源有效地服务人才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的日常教学管理内,以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建立全面的、全过程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落实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全方位依法治国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与重点研究[J].教育观察,2017,(3):29.
[2]綦林,宋欢.高校“大德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高教学刊,2017,(6):21.
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法学专业;教学应用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当今的普及,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法学专业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多媒体与网络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以期探索出一种在新形势下更适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篷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正在逐渐进入教育领域,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可以说,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