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荐】管理学论文(第24页)

本文共计536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管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有特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可重复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能对现实中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学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活动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之外,还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条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学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存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断探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往届物流管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学习后收获不多,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不大,这种情况反应出了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1.教学内容针对性差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其他的管理类课程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因为它是通识必修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授管理学课程时通用一本教材、通用一套教案、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较多课时向学生讲授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讲管理职能等实践性较强内容时多与现代国内外大型企业为例,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物流行业,很少把物流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差异性分析,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这种没有特色没有差异性的培养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认为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设置中所必须的课程,缺乏对管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目前市面上的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一些管理学者编写的,大部分管理学教材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教材,在大类下不再细分专业教材,教材内容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涉及实践的优秀案例相对较少,案例内容也都是经济管理类通用案例,涉及物流管理类企业的案例很少,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突破教材的束缚,教授的内容集中在管理思想和理论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材不会增加运输、仓储、货代、配送、采购等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专业化培养,不利于物流管理素养的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应加强专业培养,在夯实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增加物流管理实践的内容。3.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没办法利用课堂的45分钟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一评价。对课程内容有兴趣且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可能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觉得课程内容没有实际价值的同学可能会“人在曹营心在汉”。作为教师,上课的目的不是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讲授或者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吸收课程营养,学到真本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内容,学生记笔记,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考试前死记硬背地突击,考试后又会很快地忘记。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考核和评价体系过于死板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注重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的还不够,用一张试卷来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期情况显得过于简单、笼统,教师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产生影响时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在这种经常性地过程评价反馈机制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调整,以达到教学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和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期末考试更多突出结果性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无法甄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的程度,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