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15篇(第17页)
本文共计326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鼓励学生自我预习,有利于培养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有的学生已经感到没有挑战性了,我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能够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检查和督促,我要求学生在书上把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达到理解课本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基本完成例题的程度。这时,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印象,也就能发现预习中间的困难了,课堂上就能有侧重的把预习中的难点的分析思路加以记录,以备复习时理解、巩固。熟练后,我们还可以再提高要求——自学完成练习。这就要求,不但掌握重、难点,而且能够自学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能够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预习自学的形式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鼓励学生试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课本的预习和交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有的优秀学生就有了骄傲情绪,上课时感到已经掌握了就不再认真听讲,其实他们还只是一知半解。我及时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决定每天抽选一个学生进行试讲,师生角色互换,先由学生讲、教师听,然后教师再点评,作补充讲解,进行经验总结和系统整理。这种教学尝试,使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在试讲中发现自己知识理解的肤浅和技能掌握的粗糙。从而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骄傲心理和麻痹思想,养成塌实、谦虚的良好学习习惯。
4、倡导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教材中,倡导“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我结合数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每周开展一次课外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培养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并适时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教学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扑克牌”游戏,规定:红牌为正数,黑牌为负数,任意抽两张,做加法运算,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次数最多的同学获胜。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活动气氛十分热烈,效果很好。
5、倡导学生实践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具甚至学生学具都在课前准备时制作好,然后在教学中直接发到学生手中去,甚至为了追求准确和统一,由教师包办代替操作,学生不需动手只观察就可以了。我认为:既然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原过程,倡导学生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倡由学生主动探索、自动发现知识。”那么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具,做学具,让其自己去操作,去经历。于是大胆提出来一个惊人的观点:“懒老师带出勤快学生”。老师懒一点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让学生变得勤快起来!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镶嵌》一节时,根据农村学生见识较少、生活阅历较浅的现实情况,我在课前先布置了一个小组协作的课外活动作业:八人组建一个小组,每人完成自制学具,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各一个,边长统一规定为三厘米,要求必须测量准确、制作精美。由于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足,我又给学生了一节午自习专门进行学具制作,并且在两个班进行巡回指导。在辅导之时,我很快就发现了学生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思维的灵光,让我欣喜而又感动。在制作正五边形时,学生就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去画,于是就有很多学生主动跑来问我,我没有直接回答提问,启发学生根据图形的性质去探索,让其自己思考、主动探寻,一会儿,就有人拿着不同的方法来寻求答案,有用画内角的方法的,有用画圆心角的方法的,我都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学生欣喜的离开了。望着他们乐颠颠的跑回座位的背影,回想过去学生在课堂上请教老师的稀少情景,我感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真让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