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第19页)
本文共计451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医疗保险信息的特点
(一)多层次推进的医保目标需要信息化规划
极具前瞻性随着国家社保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的贯彻实施,我国医疗保险业务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逐步推进应用的新阶段。IT是为业务服务的手段,因此医保IT应用的开发须以业务为导向,过去这种IT与业务的结合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上,即IT应用只为满足特定业务范围的需求而开发,不能体现医保业务战略的通盘谋略,这也是其生命周期较短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加强IT与业务的纽带关系,医保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建立一种以业务服务为中心的IT组织模式,这必然要求IT规划极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二)系统性能要求高
医疗保险需要建立的个人账户和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支付、按比例划分等业务都比较复杂,这就特别要求利用计算机2级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尤其是现在,要求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保信息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广,接入点多,操作人员多,且存储,传输的信息较为敏感等特征。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运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不断改进。
三、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二)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于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体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状态,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二)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和操作仍不是很规范
目前医疗保险仍处于政策改革时期,医疗保险的规划、决策及业务操作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较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信息化的前提,在业务流程及管理不规范化的条件下,开发出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会很好地达到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预定的目标。
(三)不能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更新
医疗保险信息化,不但要保证硬件建设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到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把系统网络建立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和不断更新这些资源,以满足医疗保险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
(四)参保人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和消费情况不透明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进程的加快、以及参保人员的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参保人员有权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个人账户使用情况和医疗消费情况,但方便快捷的查询实现方式和途径很少,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迫在眉睫。
(五)系统运行过程中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调上容易出现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