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论文【优秀15篇】(第20页)
本文共计435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科和服务体系。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疾病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由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通过自我养生和医助干预可预防的,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环节,其重点是未病先防,防治损害健康的所有疾病,因此必须通过综合手段持续干预,整体预防。中医治未病与西医零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脉相承。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是以个人和人群的健康为中心,借助医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通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来实现的。以人为本,以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健康管理为构架为平台,以中西医健康养生保健指导为主要手段,健者为主体,自我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养生为基础,医助为辅,给予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从而构建中西医融合的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
3.1 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
中医体检包括中医体质辨识、经络辨识、证候辨识等,西医体检包括健康风险筛查、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学检测。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既重视客观指标,又重视主观感受,更能全面反映健者的健康状态和潜在的健康风险隐患,以及发现早期疾病,有效地将中西医体检早期预防疾病和发现疾病的优势对接融合。
3.2 中西医融合健康风险评估。
西医根据性别、年龄、家族史、既往史、饮食运动习惯、烟酒史、婚育史、体质指数、理化检查等,确定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糖尿病中高危人群、恶性肿瘤中高危人群等。中医则根据体质平和与偏颇、经络通畅与否,以及证候反映的病位、病性、归经等,从中医独有的识别体系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中西医融合健康风险评估对提早干预时机、丰富干预手段及早期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3.3 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
养生保健层面是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的最重要一环,进行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是发挥健者为主体的关键。首先要进行健康理念的教育,提高健者健康素养,如“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运动”“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等,这些理念将医学与个人融合在一起,贯穿始终。其次是养生保健方法,对健者必须引领指导,在健康体检和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西医健康四大基石是平衡饮食、心态平和、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中医健康四大基石是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在饮食方面,西医讲求食物营养成分,有“膳食宝塔”作指南;中医讲求食物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有“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作指导。
两者都主张丰富多样均衡,做到“食饮有节”.在情志方面,西医通过抑郁焦虑等检测量表评估,进行心理健康促进教育;中医有喜怒思悲恐五志隶属五脏,通过情志调节调和五脏,又通过调节五脏调节情志,力求形与神俱,精神内守。在运动方面,西医通过力量、耐力、柔韧、脑力等有氧和无氧综合运动提高体质;中医通过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调形调息调神并举。在起居方面,西医讲求生物钟,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病菌病毒;中医讲求要符合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定时睡眠、大小便,适寒暑、不妄作劳,强调谨防外邪。
3.4 中西医融合健康干预。
西医早期筛查健康风险,针对健康风险进行综合干预,通过干预生活和行为方式预防疾病,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医通过调理体质和疏通经络两大路径进行干预。中医药食同源,可选择毒性小的中药做成药茶、膏方、药膳等药物内服或做成膏药外敷调理体质,非药物疏通经络方法包括针法、灸法、推拿、火罐、放血、刮痧、砭石及熏蒸等。只要无明显不良反应,都可由健者体验选择。
3.5 中西医融合效果评估。
要正确进行效果评估,必须把健者自我感觉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要把体质指数、吸烟指数、肺活量、力量、耐力及柔韧度等体能检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每个人自我的前后比较。把中医体质检测、心理检测等多种量表的减分率作为评价效果方法。把经络检测作为评价健康状况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