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的论文精品(15篇)
【 字体:大 中 小 】
临床护理的论文精品(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护理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床护理的论文1
高职护理教育应以临床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临床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对临床护士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1],高职护理教育应该随着临床岗位需求调整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以期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护理人才。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建议。
一、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概况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放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决策,共同承担,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诊疗过程[2]。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一线的主要工作方法有医护联合查房,医嘱管理,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规范临床路径,共同探讨健康教育内容,共享信息资料;医护共同参与专科诊疗和护理操作,综合心理干预等方式[3]。护士渴望参与治疗和决策[4],但是新入职护士往往因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欠缺、不能理解医生医嘱内容、对专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而受到置疑。调查显示,由于医护双方在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差异,医护沟通能力的缺失及“医尊护卑”的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医护合作并不尽如人意。[5]因此,众多学者建议医学院校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培养医护合作意识,增强医护专业间的理解、渗透及团队协作,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6,7]。
二、高职内科护理教育现状
(一)内科护理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纷纷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难以满足临床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多,专科性质强而课时有限。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脱离临床实践等问题[8]。传统教学中学生仅有的见习实践因带教教师、医院或学生方面原因[9],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习以前,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临床护理中,教学与实践脱节。调查显示,刚刚入职的护理专业实习生反映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发展存在较多不适应,认为教学过程不能体现工作过程,对临床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对医生的一些操作感到陌生[10]。临床专家普遍评价新入职高职护生的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停留在一般的打针、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缺失专科护理技术,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结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实施内科护理教学改革设计,对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綜合职业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二)内科护理师资现状
内科护理教师一般由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大多毕业即入职,缺乏临床经验,且在教学中多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护理的共性知识,如休息与活动、饮食、皮肤护理等一般护理知识;而对专科护理知识如特殊用药或专科技术的护理等特殊性的点不能很好的阐述;对疾病病因、机制、检查和治疗等医学诊疗内容更是浅尝辄止,认为那是医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无需讲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整体把握,更是把护士置于医生的附属地位,不利于临床医护平等关系的构建和护士责任心的养成。护生入职后自然难以适应临床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临床专业教师则反之,他们对疾病诊疗知识进行深、杂、细的阐述,对护理相关知识则一带而过,甚至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学生的专科护理知识得不到加强。
(三)高职护生学情
高职学生经历高考“失败”后,再接触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自信心不足。用人单位的评价是“理论知识相对于本科生显得薄弱,技能操作相对于中专生不够扎实”。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渴望了解更专业的医护诊疗知识,但是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授课,以基本护理知识为要点的讲授,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容易倦怠,不易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强化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把握专科疾病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感,有利于大专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开展内科护理医护一体化教学
明确医护一体化教学目标内科护理教学目标是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结合临床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护士的能力要求和我院在行业中的调查得出,临床对护生的职业能力除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外,还需具备专科护理操作能力、评估病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沟通交流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关爱病人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其中一般护理与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在高职内科护理中的教学目标应分别确立专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专业目标是学生能阐述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专科护理要点,能全面评估病人病情,针对性实施健康;能说出疾病的病因、主要诊疗手段、一般护理要点;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特殊检查的护理配合。能力目标是形成学生观察病情、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医护合作意识、护患沟通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及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
(一)课程内容设置医护一体化
1.内容突出专科特色,增加实践课比例
内科护理要实现与临床的`对接,突出内科的专科护理特点,加强实践实训课程。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内容必须精化,强调对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护理、健康指导进行重点阐述。理论内容应适当参考临床专业内科学,不要忽视疾病的病因机制、检查治疗等内容的讲解,也不要对一般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过度重复。同时,授课内容要突出专科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训练,避免基础护理操作的重复,适当拓展新知识。在授课计划中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开展诸如专科实训、视频电教课、小讲课、模拟健康教育、见习等实践课。通过课程内容调整与设计,逐步强化学生专科护理技能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逐步融合形成护理综合职业能力。
2.开设医护跨专业教育(IPE)课程
随着疾病谱改变,医疗保健各专业人员合作能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医学生开展跨专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并快速适应临床工作。临床专业的诊断学、内科学与护理专业的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在内容上存在交叉,为开设共同选修操作技术课程奠定基础。借助高仿真模拟人,开展专科医学生和护生共同模拟查房、案例讨论、模拟抢救配合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实训合作练习,能提高医护合作意识和岗位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早期开展跨专业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工作。因此,我院目前正探讨在大二护生与医学生中借助高仿真模拟人开展部分医护一体化实训操作。
(二)课程设计医护一体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课堂,以问题或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理论课堂变单一的听为听、说、做、想一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医生开展教学查房、案例教学、PBL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自主探究学习。从内科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思考其病理生理、病因机制,并引出治疗原则,进而讨论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最后整合知识点,根据病情模拟健康指导,形成对该疾病病人的整体护理能力;最终进入临床见习,进行真实演绎。
四、讨论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随临床工作模式改变而相应改革,学习过程要体现工作过程。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高职护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实训设备、拓展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医护一体化实训提供条件;专业教师尚需不断强化拓展医疗、护理、人文、管理、科研等知识、态度、技能,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医护跨专业教育作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还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此外,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以促进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xx(9):76-77.
[2]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xx,46(11):1136-1139.
[3]杨力.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运用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xx(1):9-10.
[4]李圣杰,徐习.医护一体化合作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xx,30(12):827-830.
[5]张新庆.论医护合作[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3(4):1-5.
[6]舒春梅,赵庆华.三级综合医院医护合作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xx,31(19):48-52.
[7]陈静,刘晓黎,张振香.醫疗专业和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临床医生或和护士角色期待的认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9):695-698.
[8]刘晓黎,倪晓丽,陈静.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xx,48(8):701-703.
[9]杨秀兰.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子.20xx(10):108.
[10]姚洁,史永博.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科护理,20xx(3):272-273.
临床护理的论文2
对于医疗活动中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门诊手术室以患者的身份识别为切入点,围绕切入点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做好安全核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xx 年 2 月至 20xx 年 3 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45 例,其中男 29 例,女16 例; 年龄55 ~73 岁,平均( 67.9±11.1) 岁。对照组45 例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58 ~77 岁,平均(69.1±10.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采取体育锻炼及饮食疗法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风险评估: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对存在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的患者应填写风险因素评估表,并采取预防措施。
1. 2. 2 身份识别: 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 在麻醉实施前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明确手术分级管理,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1. 2. 3 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陪同患者进入观察室,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及饮食营养状况等,并叮嘱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1. 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比量表( 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应用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为2 分、基本满意为1 分、不满意为 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 珋x±s) 表示,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两组 VAS 评分和 FLACC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2h 及 48h 的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 24h 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 97.8%( 44/45) ,对照组为 88. 9%(40/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 621,P = 0. 038) 。
3 讨 论
以患者身份识别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个阶段手术核查。术前与患者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热情有礼、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主动邀请患者陈述本人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手术部位;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台,做好护理安全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组长自查手术室护士工作护理质量 1次/周; 护士长跟班检查手术室组长及护士工作质量 2次/周。主要检查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手术核查单上无逐项核查、漏填写、签名等内容; 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小组分析讲评制度,每月召开护士会议,讲评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2h 及 48h 的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 97. 8% ( 44/45) ,对照组为88.9%(40/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果说明,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临床护理的论文3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急诊患者的转运交接过程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急诊患者的转运与交接过程中,通过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将转运的具体流程不断完善,并且规范交接的具体内容,从而提高患者转运交接的总体质量,对实施无缝护理管理前后的转运交接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施了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后,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互评均有所提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与交接的总体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急诊科室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转运交接;无缝隙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研究无缝隙管理这一理念,起初起于没过医疗中心,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结合创新的机制,最终行成具有咨询、决策、反馈与监督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管理系统,既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还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疗组织机构当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我院将无缝隙管理这一理念应用于急诊科室,在对急诊患者进行转运与交接的过程中,不断规范流程,提高转运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方法
1.1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能力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需要对急诊患者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对于转接与转运的全部流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从而学会如何使用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与交接单。模拟抢救的每一个环节,在急诊科室建立模拟的案例,包括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嘱以及抢救过程中需要配合的内容等等。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可以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且熟练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实习演练结束后,对病情以及整体救治过程加以讨论,不断完善,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并处理,通过系统且全面的分析,找出发生失误的根本原因,对管理流程不断进行改造。
1.2完善转运的流程
在患者入院转运前,应当做好风险的评估,对于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患者目前的病情、生命体征、呼吸道的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等;在做好评估之后,准备转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监测仪、呼吸气囊以及便携式的氧气瓶等,转运过程中至少有一名医生与一名护理人员护送,并且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都应在5年以上,具有精准的判断能力,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1.3对交接内容不断规范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交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时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用药、急诊处理等,并且对患者的物品加以核对。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或是其他科室之后,需要由急诊护士填写送达时间,并且与相应科室护理人员做好交接,一同做好监护仪、呼吸机与氧气的连接,对患者静脉通道进行交接,对检查结果以及用药等情况进行交接。记录单一式两份,原件则由急诊科室予以保留存档。
2讨论
目前,我国急危重症患者在进行救治与护理的整体过程中,面临着两大趋势:一方面,急危重症患者数量的日益增加,各大医院都在着手于以急诊为依托的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对急危重症患者予以早期的救治,并且对医疗与护理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实施无缝隙护理,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为有效的救治。除此之外,急诊患者入院后进行转运与交接也是决定其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采用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手段,加以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患者转运的流程,从而极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董建兰,居伟.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xx(36).
[2]许少辉,刘玉英,曾艳.转运交接单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xx(16).
[3]吴丹红.急诊危重患者的交接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xx(06).
[4]姜美华,童洁.程序化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xx(01).
临床护理的论文4
普外科作为医疗风险事故和医患纠纷频发的科室[1],应在风险事故化解、预防、规避方法实施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普外科风险管理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普外科手术患者150例作为实验对象,并分别予以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以便选择最佳的普外科护理管理模式,现将实验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普外科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78例、女72例,最低年龄为17岁,最高年龄为73岁,年龄均值为(43.24±8.53)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50例患者分为75例观察组和75例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构成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后P>0.05。
1.2方法
7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组长,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风险管理小组[2],并对患者的基本病情,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及护理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②加强培训力度。大部分风险事故是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主动服务性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普外科应定期组织护理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③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在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需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调整体位,保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全性。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次数,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适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有效落实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等各类护理风险。在护理管理期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完善风险事故管理流程。针对75例对照组普外科手术患者,依照普外科常规护理要求及医生医嘱对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管理及治疗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15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分组接受风险管理及常规护理管理后,风险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1.33%,详见表1,实验数据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人数多,存在较多的急症、重症,病情具有复杂多变,发展迅速的特点,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医疗事故的高发区。有报道指出[3],全面、高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设定风险点进行预警、预判、控制和处置,对预防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偏高,出现跌倒、错误用药/漏给药、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风险事故的几率明显降低,实验数据相互比较P<0.05。由此足以证明,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加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米卫华.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xx,21(6):124-126.
[2]刘莉.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xx,(30):179-181.
[3]陈颖.护理风险管理对普外科护理管理中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版),20xx,(10):35-36.
临床护理的论文5
20xx年以来,我院作为首批国家和军队““优质护理服务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已在全院50个临床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20xx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的门急诊、手术室等非住院部门也要体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我院门诊部积极探索优质护理的实践形式,开展具有岗位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1年多的运行,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我院年门急诊量210万余人次。门诊范围包括抽血室、内科治疗室、住院登记处、医疗事务处、取报告处、健康体检中心、静脉置管中心、著名专家会诊中心、伤口护理中心、军人门诊及各专科门诊。设有总护士长1名,护士长3名,护理组长3名。共有护理人员60名,其中军人3名,文员6名,聘用制51名,包括四级护士7名,三级护士6名,一、二级护士15名,余为导诊护士和护理秘书23名。
1.2方法
1.2.1改革护理工作模式
①改革分工方式:由门诊护士相对固定工作点,变为门诊护士各点轮转,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部门流程职责,培养门诊护理人员“全科”护士观念,以便于根据门诊人流量灵活调整工作岗位,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②实行弹性排班:由于患者因季节变化、来院挂号时间的不同专家门诊患者就诊人数时间的不增设机动班,灵活调配人力资源保证各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患者从在医院期间均有护士为其提供全面全程的服务。
③落实首问负责制:接诊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就医指导,处理和监督相关部门解决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提出的各类问题。
④明确岗位职责:针对门诊涉及的护理窗口单元较多,且各工作岗位的工作重点不同,由门诊护士长组织各岗位组长、组员参与制定并完善包括医疗事务处、取报告处、入院登记处、静脉置管护理中心、体检中心等10个具体岗位的不同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每周工作重点。
⑤履行护士职责:根据门诊患者的特点进行专业照护、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导诊咨询、便民服务、协调管理、感染控制等。
⑥能级对应的管理模式:各护理单元的组长均由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文员或四级护士担任,负责管理协调日常事务,承担疑难事务的处理,定期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改进措施,有投诉时主动参与解决并启动服务补救流程。各护理单元采用新老搭配的方式,高年资、能力较强的护士负责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或处理突发事件,指导低年资护士的业务等;低年资护士负责病情较轻的患者,体现“按职称上岗、能级对应、责任到护士”的管理模式,体现各层级护士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建设
①护理标识改进:门诊大厅入口处设有大型指示地标,各诊区均设有安全提醒标识和禁烟防火标识、友情提醒牌。
②就诊环境改造:每个楼层设立自助挂号缴费机,同时配备引导员指导并分流患者挂号缴费,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所有诊室全面启用了门诊分诊排队叫号系统,使患者候诊时既能看清排名,又能听到语音系统的提示;军人患者由电脑自动插入,同号优先;预约患者有预约标志,就诊者自觉服从,满足了患者的就诊心理0。根据门诊患者实时监控的就诊流量,启动预警系统,增加门诊医师数量,减少患者就诊等候的时间。
③工作站前移:协助医师将检查诊疗前移,给各专科分诊台配备体温计、血压计,方便及时给候诊患者监测体温、血压,同时合理安排急重患者提前就诊。将导医服务台前移,让导医真正走到患者身边提供服务,同时给每位导医配备对讲机,方便楼层间的联系,及时分流患者。将门诊患者事务性工作前移,如转开病假条、诊断证明书盖章等事务移至一楼大厅,方便患者。
④全程陪检服务: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安排1名导医或机动班的人员全程陪同。
⑤门诊各抽血点配备糖果盒:为防止患者在空腹抽血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和晕针的现象,不仅制定了相应的紧急风险预案,还配备糖果盒,有效降低了此类事件的发生率。⑥急救设备的配备:在各楼层配备有急救车,应对患者在就诊过程的突发病情变化便于及时抢救,保证患者的.安全。
1.2.3护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
①优化门诊军人就诊“绿色通道”:相继开设“军人就诊特诊卡”、“优生优育”、“军以上干部就诊一卡通”和“同城双体系”等服务挂号窗口,确保军队伤病员就诊“六优先”。
②增设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系统:既方便患者预约就诊,又有效分流就诊患者,避免患者挂号排长队的现象。在一楼服务台开设咨询服务热线同时给各专科分诊台配备电话,为患者提供电话咨询服务。
③特殊工作场所增设叫号系统:在抽血室、入院登记处等易造成患者排队等候的场所,增设排队叫号系统,同时安排1名导医协助取号和指导分流。
④提供专项护理技术优质服务:探索区别于临床科室的优质护理实践形式,突出门诊岗位特色,形成自身优势。相继开设伤口护理、静脉置管维护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专项护理技术优质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1.2.4护理服务的规范化建设
①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教育:每周二次由各科室骨干至门诊一楼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患者对讲座内容、时间、互动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建议,确保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各专科候诊区滚动式播放宣教片;利用分诊间隙进行语音宣教;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处方及宣传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门诊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疾病预防和教育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0。
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护士、三级护士、四级护士和文员、军人4个层次,根据各层次护士的能力、资历和经验情况,分别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定期考核,形成良性循环。军人、文员按四级护士标准要求,导诊护士、护理秘书按一、二级护士要求。各层级护士分工、职责明确,定位准确,理论、实践、科研写作及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行总护士长管理制,构建总护士长一护士长一护理组长三级质量管理体制,每月底召开护士长及骨干会议,讨论整改本月的工作问题,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并提出工作建议。会议反馈出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将在每月护理常规会上公布,针对问题及时整改。
③实行绩效管理:根据每月底护士绩效考核表评估护士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工作数、质量完成情况,并结合患者满意度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原则,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如抽血室的工作强度、风险系数、压力系数相对较大,在薪酬分配方面相应提高奖金系数;专科分诊体现按劳分配,根据加班时长给予相应补休或薪酬。
1.3效果评价开展门诊优质护理服务1年后,由护理部及门诊护士长每季度对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评,20xx年1-12月共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900份,现场回收900份,回收有效率100%。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包括诊室环境、服务流程、按时到位、候诊时间、技术操作、主动服务、仪表行为、解释耐心、主动关心、在位尽职共10个问题。计分方法:每个问题记10分,按“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级评分,分别计为:10分、9分、8分、7分、6分,总分100分。满意度总体评估为95分满意,为90分为较满意,为85分为基本满意,为80分为一般,<80为不满意。以满意+较满意计算满意度。将结果与未开展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的20xx年度满意度比较。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采用X2检验,以P矣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xx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患者满意数为872人次,满意度为96.9%;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的20xx年度的满意度(9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26,P=0.042)。20xx年度护理零投诉。
3、讨论
3.1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从统计数据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总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体检中心护士和导诊护士的满意率上升幅度较大,可能与体检中心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改进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4,个人体检向一站式服务流程靠近,团体体检按照预约分时段进行及调整管理模式调整护士长岗位管理有关。各护理单元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同时专家会诊中心患者满意度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与著名专家人数增加、患者就诊量同期上升有关,提示管理人员应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3.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未实施岗位职责前,护理工作中不同技术职务、年资的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相同、职责不明,护士的工作热情不高,护理质量难以提高和持续改进。由于实施了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护理人员的岗位、业务技术、工作数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考评为依据,在按岗施薪的良性竞争下,不仅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还能增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责任心增强,服务态度更亲切,促进护士个人业务发展及护理队伍整体进步,切实为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提供预约挂号功能,推行分时段就诊,各楼层加强导诊与分流力度,推进自助挂号、缴费机的使用;根据各专科患者的流量,启动预警系统,增加门诊出诊医师,可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仅从患者就诊流程宏观观察各环节时间缩短,但未进行大样本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处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优质护理服务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布置,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项改革0。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就诊患者有护士为其提供全程、全面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这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也为医院蠃得了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临床护理的论文6
1、资料与方法
1.1用药干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有关,例如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同时也会受到患者自身认知程度的影响。为此,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不会随意停药或减药。在应用胰岛素的时候,指导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降糖机制和常见的不良反应;要对注射器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更换注射部位。
1.2并发症护理:
①皮肤护理。由于患者体内糖含量高,会降低细胞的杀菌能力,容易滋生病原菌,出现感染。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卫生清洁,经常换洗衣物,积极治疗毛囊炎。
②压疮护理。患者体内蛋白的缺乏会增加水肿的发生,皮肤容易破损或压疮。因此,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时间间隔在2~4小时,保证动作轻柔。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擦拭身体,及时清洗晾晒被褥,减少压疮的发生。发生压疮的患者要加强日常监护,通过抬高肢体的形式促进静脉回流。
③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末梢病变,从而导致血管栓塞,常见的就是足部溃疡、坏疽。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保护足部,了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定期观察足部的肤色、弹性,防止发生水泡、划痕等。加强足部功能锻炼,不要长时间盘腿坐立,或接触过冷过热的物品。
(4)低血糖。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低血糖征象,立即测定血糖值,补充甜食或注射葡萄糖,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1.3观察项目和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从环境设施、护理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进行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前后的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值(FBG)、尿素氮(BUN)、蛋白尿。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护理满意率、治疗依从性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生化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程度。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化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FBG、BUN、蛋白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监测、用药管理、饮食规划上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主要是患者血糖水平的升高导致微血管损伤,增加了死亡风险。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优质护理措施分别从心理、饮食、用药、并发症等方面开展护理服务,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保驾护航。本次研究中,42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5.2%,高于对照组的78.6%,和刘霞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患者护理后不仅FBG、BUN、蛋白尿等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在病情监测、用药管理、饮食规划上的治疗依从性分别为90.5%、97.6%、85.7%,高于对照组的71.4%、8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和治疗依从性,改善各项生化指标,促进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护理的论文7
0引言
医学检验的患者准备、采集标本、收集标本、运送标本等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护理人员的参与。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1],检验科由于分析前标本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不合规的情况占到70%左右,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处理操作失误造成的比重占到60%左右。由此可见,想要确保医学检验管理质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为此,本文针对以往医学检验中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临床护理人员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前,首先应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因为检验项目不同的话,对于患者的状态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应该仔细核对、检查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清单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验项目以及送检标本等。其次,采集标本之前,应该指导并且协助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做一些宣传性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标本采集工作。
1.2采集标本。
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具体的检验项目,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一些器材,确定合适的采集剂量,并且将条形码贴在容器上。为了防止由于采血顺序错误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顺序,整个正确的采血流程步骤应该是血培养瓶,然后是绿、蓝、黑、紫、红头管,然后再是其他,如果采血对象是婴幼儿,应该选择颈静脉或者股静脉。如果是成人,应该选择静脉。
1.3收集标本。
采集完血液后,应该及时贴好条形码,并且进行分类存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通知标本运送人员进行送检,最好是尽快检测,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而且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应该特别留意一些具有特定的检测要求的标本,比如有的标本对于时间会有固定的要求,这就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要求送往检验。
1.4运送样本。
在样本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每一种类型样本对于避湿、避光等自然条件的一些基本要求,确保能够安全、顺利运送样本。而且应该明确标本对于水分的蒸发或者环境污染等情况,做好相应的生物防护措施,如果运送距离比较长的话,在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冷藏准备,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同时应该和实验室的检验人员认真、仔细核对样本。
1.5妥善处理危机情况。
实验室接收标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标本有问题或者不合格的话,首先一定要和临床护士联系,临床护士也会积极配合进行相关的调查,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意见,如果是关于检验方面的问题,临床护士应该和实验室积极、主动沟通,并且一起探讨。
2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临床护士自身的能力。
应该定期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医学检验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培训,并且制定一个关于检验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手册,具体包括采集标本的流程、采集方法、采集前准备等,不同的采集标本方法对于标本收集、样本量、标本运送、送检时间、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检验结果的主要意义。这样的话便于临床护士随时随地阅读,多学习、积累医学检验方面的知识。
2.2加强各科室沟通交流。
各科室之间应该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加强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护士的沟通和交流,每一个科室人员也可以讲解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还有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等。检验科人员也应该和临床护士经常交流收集样本以及样本送检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安排检验科人员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而且应该严格监控检验质量,使医学检验工作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医师以及临床护士也应该了解一些高难度的专业检验技术,并且能够跟上检验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3讨论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检验工作从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机械操作模式。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大部分医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工作都是临床护士负责的,因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临床护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检验主要以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技术等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检验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求检验师具有相应的临床医学检验资格。在医学检验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临床护士的参与,为了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以及仪器的灵敏度,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质量意识,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定及要求执行,尽可能避免由于样本因素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医学检验之前,也要充分考虑到检验申请的合理性,样本采集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全面性,采集标本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运送标本的及时性,检验科内部传递标本的正确性,一定要对每一份标本负责。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对于医学检验质量管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医学检验质量,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一定要充分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临床护士采集标本等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临床护理的论文8
【摘要】目的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在教学中运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xx年1月~20xx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结果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患者;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教学
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儿年龄小,易哭闹,不配合,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对象特殊性,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从而让临床带教工作的不容易开展。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儿科护理实习人员很难展开实践环节;标准化患者属于一种全新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让一些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来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以此来弥补护理教学中的缺陷[2],本文主要为了分析标准化患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部分的儿科护理实习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xx年1月~20xx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33±1.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5名,有本科学历20名;对照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0.11±2.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6名,有本科学历19名;对比2个实验小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对照组:依据具体的实习生入科后的实习带教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使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予以儿科护理知识传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带教等[3]。研究组:(1)为护理实习人员准确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普及教学大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张实习人员先自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儿科的相关护理基础技能,对需要掌握的儿科护理技术予以一定的了解,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并从中寻找出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2)让患者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主张讨论课程,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有: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理解,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思路和如何解决实际的护理问题等;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和讨论,对实习人员存在的错误护理概念予以纠正,之后,让实习人员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并由专业的带教老师予以点评[4]。
1.3观察指标
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实习总成绩主要采用计分制,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教学方式更优;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向学生发放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实习人员自行评价,旁人不予以干预。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性有许多,如:可以让护患关系得以有效缓解,有效的解决了护理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实习护理人员接触真实患儿的机会,也更为及时的纠正了错误的护理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教学反馈作用;在儿科学的护理教学中,主要是让患儿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技巧的提高,也大大增进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6]。根据本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89.99±3.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由此说明了,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更优优势性,能够满足实习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生教学质量,其实施可行性较为突出。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护理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参考文献
[1]RamstedtC:ZurOperationderangeborenenPylorusstenoseMedklin1912:8:1702
[2]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xx,30(7):66-68.
[3]吴安琪,李爱丽.标准化患者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xx,14(4):592-594.
[4]武铁力.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7(26):11-11.
[5]高洁,郑显兰,崔璀.简易标准化患者在儿科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xx,22(13):162-164.
[6]周卉.标准化患者在护生术前心理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33(3):74-76.
临床护理的论文9
1结果
健康教育调查表问卷调查显示:对相关项目未掌握的人员显著高于掌握相关项目的人员,各项目中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人员构成比最高。
2讨论
2.1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意识。由本次问卷调查可见,68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仅有32.35%具有健康教育的意识,各个项目中对相关项目未掌握的人员显著高于掌握相关项目的人员。且据相关调查表示,中小型医院护理人员因床护比不够、专业素质偏低,故造成多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意识较差,主观能动性较差。经我院调查分析,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的因素有护理工作量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足、缺乏主动服务观念,均是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而如何掌握沟通技巧,我院护理人员较为缺乏。多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性格、心理状况未有较好的评估认知、接近患者的主动性较为缺乏。
③缺乏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认知。多数医院的心理护理起步较晚,在此阶段健康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且大多数护理人员受传统医疗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常规护理工作中生命体征观察、静脉穿刺、给药护理等工作,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缺乏全面的认知;且护理工作繁忙时段对患者心理状况忽略的情况亦有存在。
④健康教育技能单一。通常情况下对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应分五步法: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围术期教育、康复知识教育及出院教育,不同科室的患者应有专科教育方法。但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缺乏各科室全面的专科健康教育方法,缺乏具有规范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也缺乏对健康教育水平评价的指标,导致健康教育技能及内容单一,健康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2.2改进措施
①转变传统护理观念。现代护理要求专科护理知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综合一体实施,因此,护理人员应转变传统的仅对患者进行生理照护理念。医院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册等形式来加强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宣传,并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向护理人员讲解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及效果,加强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以此来提高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②加强护理人员的意识培养。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培养,应贴合现代护理理念,加强心理学再培训,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各方面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来促进意识的养成。据相关调查表示,多数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自身专业知识匮乏、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缺乏现代护理理念等因素有关。针对此类情况,可组织护理人员再学习,组织定期培训、座谈会,亦可外聘专家授训,同时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应分基础教育知识及专科教育知识考核,多渠道、多层次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③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至关重要。在培训过程中,我院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亲切、诚信、礼貌”三点,接待患者时应态度亲切,面带微笑,整个护理过程中应多使用敬语,但语气不能生分、疏远患者。对于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和护理操作的询问应做到认真耐心讲解,对护理、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做到不推诿、不回避,坦诚对待患者。以座谈会、外聘专家等培训方式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此外,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同时通过发放护患沟通技巧方面的书籍,培养护理人员业余阅读学习。通过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能力,强化护患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强化沟通技巧,以加强护理人员自身沟通技巧来提高整个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④完善健康教育考评机制。在规范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同时,同样应设立相关考评指标,考评指标可由护理部及各科室主任共同协商制订,主要针对健康教育服务意识、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评判,并设立患者方面对健康教育水平的评判,以此收集患者对此方面的相关意见。不同年资的护士设立不同的考评方案,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主要针对其健康教育意识及主观能动性进行评判,高年资护理人员应针对健康教育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判。在实施考评的过程中,可由患者及患者家属、医生共同参与,认知听取医师对健康教育的反应,将患者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意见作为最主要的考评指标,保证整个考评机制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落到实处,推动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临床护理的论文10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
(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临床护理的论文11
1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1.1专业能力
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1.2教育教学能力
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
1.3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9];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1.4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2.1定期业务培训
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2.2合理应用评价体系
定期沟通反馈,提高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习医院根据护理实习教学要求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不定期组织护理临床教学专项检查,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征求护生对科室及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了解临床护理教师对实习护生的工作评价,及时发现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教学专题讨论会,组织各科护士长、临床护理教师代表、护生代表参加,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强化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反复沟通和教学信息反馈,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树立威信,提高领导能力。通过对临床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相关能力培训,积极参与临床教学实践,通过与实习护生的全方位沟通及对临床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临床护理教师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在本实习周期结束后,采用无记名自评答卷的形式对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通过参与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四大方面均不同程度获得了提高。说明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师生双方都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护理临床实习的规范化管理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临床护理的论文12
临床护理中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某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放疗患者中选择7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观察组临床护理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观察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和健康教育认知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教育认知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帮助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明显的改善,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社会因素的增多和饮食的不断变化而致使肿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使得针对肿瘤放射治疗的护理措施相关研究也随着增加。放射治疗对静脉、代偿供血起到阻断作用,从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由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某种疾病、手术而制定的从住院至出院的治疗护理模式,为了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放疗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影响,本文就本院70例放疗肿瘤患者予以临床研究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放疗患者中的70例,使用双盲法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患者,男患20例,女患15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0±7.0)岁;对照组35例,男患23例,女患12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5.5±7.2)岁。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周围环境和科室内相关人员,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感到亲切感。定时通风,温度适宜,湿度维持在50%~60%;饮食以清淡为主,应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病人的食欲;加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奶、瘦肉、豆制品、蔬菜等。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教育、疾病宣教、出院指导。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内心想法及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在科室内相关领导的指导下有护士按照表格内容落实护理内容,并由护士长定期进行核实和监督[2]。具体做法如下:(1)放疗前:向患者介绍射线种类、照射部位及预期效果,同时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放疗宣教手册讲解放疗知识、配合事项及治疗中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消除紧张、恐惧。此外,将以往成功病例制作成视频播放给患者观看,提高其对治疗的信心。此外,将保护照射皮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2)放疗中:在进行放疗治疗期间,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尽量较少放射线对患者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时刻督促患者注意保暖而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3)放疗后:针对并发症,讲解对应的处理方法;同时定期检查血象,将化验单各项指标结果的含义、正常范围等详细解释给患者,使其做到心中有数;加强皮肤护理,如选用柔软衣物作为内衣,利用温水浸湿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皮肤等;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予叮嘱患者多食用梨汁、银耳等食物;结合病情进行适当锻炼,如太极拳[3]。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健康教育认知能力情况,并观察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临床上根据“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判[4],其中内容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态度等,每项条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对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越好。临床上根据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判[5],内容包括放疗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影响、情绪健康等,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数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健康教育认知能力情况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态度、健康教育环境、健康教育知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水平、放疗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影响、情绪健康、个人认知功能、对肿瘤复发的担忧情况、社会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饮食也变得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致使肿瘤的发生率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研究提出,部分拥有战胜疾病信心的患者在同等医疗水平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6]。临床路径是临床上针对某一疾病而构建的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管理的方法,从而达到规范性,减少成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质量,其具有准确性、预后可评估性等特点。文中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肿瘤放疗患者进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初入院患者进行入院宣教、指导,将治疗流程、各项常规检查目的及科室内相关人员详细介绍给患者。减少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有效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同时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健康教育进行宣教,可达到有计划、有组织、全面性的目的,能够帮助患者自觉养成健康行为,有助于放疗后个体健康的形成。通过讲解放疗的作用机理,在放射治疗中,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在DNA合成器最低的`特点,处于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在放疗中的敏感性增强,能够抑制其对放射性损伤的修复,对于微小肿瘤病灶能够完全杀死和抑制其远处的转移[7~8]。综上所述,针对肿瘤放射治疗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患者对肿瘤放疗治疗认知度的提高,增强对治疗的积极性,提升生活质量,确保放疗治疗的连续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陆琦.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应用指导.医学信息,2013,26(1):205~206.
2吕艳萍,高颖.浅谈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肿瘤放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3~4.
3王伟.临床路径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88~89.
4陈敏平.临床路径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护理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9):2940~2941.
5薛蓉.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3:112~114.
6樊彩霞,秦怡,沈桂荣.临床路径在放疗患者中的应用.北方药学,2013,10(6):192~192.
7刘丹,彭婷.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数理医药学,2016,29(10):1557~1558.
临床护理的论文13
1手术护理
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要培养患者良好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患者耐心、细心、真诚的关注与关怀,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内心变化,增强培养患者的良好心态以及为患者树立信心。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的进行、完成,护士需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对患者的脸色、腹部的起伏情况,并且做好记录(意识的消失时间、麻醉时间、麻药剂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在手术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给药之后患者的肢体乏力,下肢易滑落,应要注意扶持。当患者处于全麻的状态之下,容易发生舌根后坠从而引起喘憋、呼吸困难,同时患者停经7周左右就是是早孕的反应期,大部分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同时还存在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的危险等。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持呼吸发道的畅通,护士在配合医生的前提下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待手术完毕之后即可叫醒患者,在患者完全清醒之后还需要继续的观察35min,等到患者乏力、嗜睡、头晕等症状消失之后,才能拔出特提,停止给氧,并帮助其穿好裤子,取舒适的体位休息。此时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尤其是关注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脸色、意识;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下腹疼痛、阴道流血、出冷汗等状况。在手术要给予患者常规的'饮食、饮水以及健康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叮嘱患者要加强营养的的调整,尤其是要避免生、冷、辣等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入口。在手术后要禁止2周的盆浴,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以防出现细菌性的感染疾病。尽量每天使用温水清洗外阴部1-2次,勤于换洗内裤和卫生护垫;手术后要禁止1个月性生活,避免发生交叉的感染。若是咋手术后出现了腹部的剧烈的疼痛、阴道出血量的增加或者是伴发炎症、发热,需要及时的回院进行检查,必要的时候接受治疗,以便于促进子宫的恢复,降低出血量,同时还能降低人流术后子宫收缩出现疼痛感,还能降低人流术综合症的症状。
2加强手术室的管理
首先,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合理的规范手术室。污染物品通过外走廊、污道与供应室清洗间相连,供应室的消毒室通过洁道与手术室限制区的无菌物品间相连,供应室严格划分区域,各区间有物理屏障相连,遵循人流、气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强制性单向流动的原则[3]。
其次,手术结束后,由洗手护士用酶稀释液对器械进行初步处理,供应室回收后,根据污染性质分类浸泡,再经水洗、酶洗、自来水漂洗、去离子水漂洗,一些内镜器械和精细器械可配合高压水枪清洗及人工清洗。除此之外,还要对合格的器械进行包装灭菌,且放置到位。
然后,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手术护理服务内涵,应加强对手术护士专科技能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实践满足手术医生对专科技能的实际需求,跟踪科室特色技术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及时开展技术培训,针对护理配合的难点和特点请手术医生讲课或列席护理培训课程,直接听取他们对手术配合意见,实施针对性整改,是提高手术专科技能、保证手术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手术室医护协调性配合访视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临床护理的论文14
摘要:
在临床护理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全新技术,已为广大护理人员最早且最广泛的展开应用,其在效率性(医嘱执行及签名的有效率)、安全性(临床给药下达及患者身份的确定)、便捷性(病房查询、记录书写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已获得初步肯定,但其操作过程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便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临床护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影响因素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上世纪90年代由电子计算器与笔记本电脑演化而来,它以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作为基础,以护理人员手持移动式计算机设备为硬件,以区域无线网络予以配合,从而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病房中延伸扩展的终端信息系统。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最早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使用,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已被普遍推广,护理人员可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性。临床护理人员是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最直接、最主要人员,因此其安全有效的应用此系统对患者信息的正确统计至关重要。本文便对护理人员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现将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汇报如下。
1设施因素
1.1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作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得以正常应用的重要保障,其不足会给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压力与不便。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是否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主要取决于临床硬件设施的是否充足,在硬件设施充足的条件下,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明显提高。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必须配备条件充足的硬件,由于医院的信息系统存储量较大,如若不及时处理升级,则会引起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医嘱界面处理缓慢,由此同样验证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才能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时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加完善地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还包括无线网络的稳定性、随身携带的便捷性、电池可用时间等等,因此在做好医院网络设施的稳定性保障同时,做好医院硬件设施的维护工作同样重要,比如做好电池寿命的保养、做好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的保护工作、避免PDA的意外丢失或掉落等。
1.2软件设施
临床研究表明,信息系统的功能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能否正确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护理人员主要关注的问题集中在系统目录设计是否合理、数据传输的速度是否快捷及系统的可操作性是否强大等等[1]。有临床研究报道,许多护理人员因此系统的目录设计不合理而满意度较低,比如她们需要很多界面去录入临床资料与数据的问题,良好的便于操作的系统更能满足临床护理人员的需求[2]。此外,由于此项系统记录了临床患者的详细信息,因此管理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患者的隐私及各项数据资料的稳定性。另外,因为护理人员每日需要收集大量的患者资料信息,因此传输速度或系统的反应速度如果过慢则极易导致信息输入过程中的丢失或中断,导致临床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时间的浪费。另外PDA的屏幕大小以及触摸敏感性同样会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
2组织因素
2.1上级管理
优秀的团队管理是影响使用新技术的关键,任何领域均是如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而言属于一种全新的技术,组织因素,如管理者的指导支持、学习环境的营造及组织管理策略均会对护理人员应用此项系统产生影响。软件程序的不完善、工作大环境的改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均会对护理人员的系统操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要在各方面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创造便利条件。2.2无形压力在临床中新技术的应用必然迫使管理者改变原有工作流程,而护理人员也因此需承受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生疏与压力,特别在新技术或新流程所带来的利益或优势尚不明显时。临床研究表明,60%以上的护理人员在使用新技术或新流程时存在无形压力,因此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让护理人员适应工作流程的改变[3]。
3支持因素
3.1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支持同样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全天候的技术支持在此系统实施的最初几周是可以实现的,但随着设备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陈旧或维修,技术支持的效果也会随之下降。研究表明,护士在初期应用新设备或技术时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或专业培训往往会产生抱怨,因此管理部门需要落实技术支持的顺利实施[4]。
3.2业务培训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没有充分培训的情况下应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往往会表示不满,因此在临床中新技术设备的实施之前需要管理者提供全面专业的培训,以最大程度促进新系统的实施应用。
4个人因素
涉及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影响的护理人员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专项技能及计算机的应用经验等等。研究表明年轻且受教育程度高的新护士对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较高,相反,年长且计算机应用技能较差的老护士则相对评价较低。一般来讲,计算机技能较佳的护理人员更愿意试用计算机进行护理相关记录统计工作,且临床应用效果较好[5]。另外,因为年长护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故对此系统的实施产生影响。
5其他因素
5.1患者态度
有学者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办法,对临床十几名患者进行护理人员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患者认为应用此系统可更加便捷准确的获得临床患者的数据信息,且可有效回复护理人员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6]。
5.2医生态度临床护理工作应用移动护理
信息系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医生的评价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护士使用PDA的信心,因此未经医生授权的使用将给护理管理带来难度[7]。
6小结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以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作为基础,以护理人员手持移动式计算机设备为硬件,以区域无线网络予以配合,从而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病房中延伸扩展的终端信息系统。此系统是将护理工作从工作站向患者床旁的有效延伸,可实现患者信息的动态采集,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本文对其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海花,朱玲玲,毕越英,等.新生儿ICU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xx,27(10):881~883
2王蓉,杨惠云,骆艳妮,等.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xx,50(1):14~17
3魏革,窦建洪,刘晓辉,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xx,50(2):198~200
4郑娥,冯先琼.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30(7):63~65
5李森,吴晓英,王泠,等.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xx,28(5):18~20
临床护理的论文15
【关键词】 护理;临床带教;工作体会
新时代的实习护士大多都是90后的孩子们。她们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护理教育,和以往护校的实习生相比,她们的理论知识更扎实,接受能力更强。不过她们也有她们的不足,她们工作有时缺乏主动性,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较薄弱。如何针对现代护生的特点,将她们培养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新时期合格护理人员,是笔者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带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问题[1]。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现将实践和体会总结如下。
1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或工作5年以上,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过硬,具备较高带教能力,经护理部审核后聘用。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
按照学校实习大纲要求,制定具体的带教计划,定出讲课计划,每两周安排1次。作为总带教老师可以将讲课内容逐一安排给每位带教老师,使全体带教老师共同参与,不仅可以减轻总带教老师的工作压力,更可以促进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带教老师认真准备讲课内容,应结合临床,突出专科特点,使学生能抓住各科的特点及重点。
3 加强临床带教工作,培养实习生实际工作能力
3.1 入科培训 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科的护生,详细讲解科室的规章制度,介绍病区环境,使她们尽快进入角色,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
3.2 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带教老师必须具备护师以上职称,并且相对固定。运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言传身教。坚持一带一,放手不放眼,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
3.3 严格考核带教老师 教学组长及带教老师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教学。每月考评带教老师的教学情况,并做好记录。护理部定期检查临床带教工作,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3.4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采取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临床教学。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引导她们自觉看书学习,全面掌握病人情况,学会制定护理计划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并培养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同时提高自身素质[2]。
3.5 教与学双向评定 即带教老师对护生、护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从德、能、勤、纪四个方面考评学生。学生从带教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带教能力、考评老师。一方面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考评,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指导,同时让学生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了解带教老师的教学情况,从中找出问题,以便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工作[3]。
4 体会
今天的护生,便是明天的护士。因此培养优秀的护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带教老师的责任所在。要做好带教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有真才实学,把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她们。同时在临床带教中,应让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尽快适应角色,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她们顺利走向临床第一线,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学燕. 临床实习生带教体会略谈.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xx,7(1):80-81.
2 叶琳,张海风.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几项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21(2):76-77.
3 周怡华.影响护理临床带教的因素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xx,19(1):69.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15篇【经典】
硕士论文撰写要求及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热门)
[实用]工程造价管理论文15篇
[集合]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物资管理论文[精选15篇]
物资管理论文15篇(精)
(热门)物资管理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