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管理实习报告(精选35篇)(第42页)
本文共计946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回顾这一年,有过艰辛苦闷,也曾彷徨迷茫,在领导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关怀以及师傅同事们热心的帮助鼓励下,我依然勇敢而坚强的走过了。
古人云:“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必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主动的态度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尤其是新时期的中国高速铁路,不仅是我们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使命。我要以与时俱进的使命感,以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善观大势早运筹,善谋大事主动干,用我的实际行动描绘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
检修车间
从20xx年8月22日开始我们在检修车间进行了为期三个半月的见习,一共经历了柴配组、柴专组、走行组、电配组、辅助组五个班组,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跟着一线师傅一起做工,真的是收获颇丰,让我对内燃机车的结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从根本上认识了内燃机车的检修工艺。
内燃机车的运用条件较差,牵引负荷较大,运行速度高,连续运行的里程长,而其自身结构又非常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机车各个零部件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例如机械装置会出现零件的磨损、 联接件的松旷、 密封件的失效等,电气装置还会出现电器触头接触不良、 绝缘老化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需要及时地给予检修,以恢复零部件的技术状态,达到规程或标准的要求,使机车完好地运用。否则,机车将很快地出现各种严重影响运用或导致不能运用的损坏现象。所以,内燃机车检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检修工作是为铁路运输服务的,是铁路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地组织内燃机车检修工作,为运输工作提供充足的、 技术状态良好的机车,可以保证铁路运输的顺利进行,并且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我国内燃机车检修工作经历了一个发展速度较快的过程。目前,全路已形成了由大修工厂和机务段组成的完整的内燃机车检修体系。
在生产组织方式上,采用专业化、 集中修原则。其特点是健全检修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科学、 高效、 有序地指挥生产。坚持按范围、 按 “机统—28” 及机车状态、 按规定技术要求、 按工艺(简称 “四按” )和程序化、 文明化、 机械化(简称 “三化” )施修。
在机车检修质量方面,制定了厂、 段修规程和内燃机车检修工艺规程,统一了内燃机车检修和验收标准。内燃机车检修工作在标准化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
在检修制度方面,采用 “计划预防修理” 制度。考虑到全路各铁路局运用内燃机车实际条件的差异性,允许各铁路局实行 “弹性周期计划修” 以下是我在各个班组的见习小结:
一、柴配组(20xx.8.22—20xx.9.9)
在此班组我主要熟悉了柴油机配件的结构原理、各零部件的作用及技术性能要求;掌握柴油机各配件的拆装顺序及调整方法。
(一) 气缸套的检修
气缸套是柴油机重要的固定件之一,工作时缸套内表面与高温、 高压燃气直接接触,承受活塞组高速往复运动时的强烈摩擦作用以及气体力传递时活塞组对其的侧压力作用,缸套外表面作为冷却水腔的一部分,直接受冷却水的冷却。气缸套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缸套内壁磨损、 缸套内表面拉伤、 缸套外壁穴蚀等损伤。检修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有:缸套、水套的裂纹检查;内表面的尺寸检查,包括内径尺寸、 圆度、 圆柱度;内表面质量检查,包括内表面的拉伤、 咬伤等;缸套外壁检查,主要是穴蚀等;组装后的水压试验检查,检查缸套与水套配合的密封性。检修过程中进行修复的主要工作包括:内表面轻微损伤的消除;内表面几何形状的恢复;内表面部分尺寸的恢复;穴蚀的处理。
气缸套的主要检修工艺过程为:
解体前检查→解体→清洗→测量→修复→组装→水压试验。
(二) 气缸盖的检修
气缸盖和活塞顶部以及气缸套内壁共同组成燃烧室,顶部安装喷油器和进、 排气门等气门机构及配气驱动机构的零件,内部形成冷却水道、 进气道、 排气道等通道,是一个内部形状比较复杂的部件。
气缸盖分解后先进行清洗,以清除气缸盖底部及排气道内等部位的积炭、 水腔内的水垢、各接合面上的残垫。积炭和水垢过厚会影响导热性能,造成气缸盖变形、 底部裂纹等损伤,应清除干净。水垢可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清除,在用铲子铲除水垢时,应注意不要损伤螺堵孔的螺纹,以防止组装后漏水。积炭可用刮刀、 钢丝刷等工具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