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类学生普通话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
【 字体:大 中 小 】
中职学前教育类学生普通话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
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必须找准造成学生普通话表达障碍的原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授之以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学前教育类学生普通话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欢迎阅读。
中职学前教育类学生普通话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
一、学生普通话现状与分析
1.存在问题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整体普通话水平呈中间大、两头小。由于这些学生都是1993年以后出生的,接触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较多,整体基础不是太差,而且随着教师要求持普通话合格证上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所以学前和小学期间的语音底子不会太差,三乙及以下水平的学生是极少的,却远不能达到标准、流畅、自如表达的水平。
(2)平时在校园生活中不喜欢用普通话交流。浙江是个方言大省,说吴语的人口占98%以上,全省共分为10大方言区,所操的吴语、闽语、徽语、客家话等地域方言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别。最新发布的《浙江省推普现状及对策研究》显示,有30.6%的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这些来自浙江台州各地的学生不习惯也不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虽用普通话交流,但并不注意语音的标准,基本上是带着浓厚方言的彩色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3)普遍存在用普通话表达的恐惧感。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怕说不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开口是个大问题。现在面对同学、老师不敢说,将来要每天走上课堂面对小朋友,用普通话上课,有恐惧心理,就更难说得流畅自然,又怎能交流沟通呢?
(4)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
①没有翘舌音。浙江的方言里不存在zh、ch、sh、r这组声母,许多的翘舌都念成了平舌,这是通病。
②n、l、r相混。受方言影响,将n发成l,将r发成l。尤其是r,几乎85%以上不会发音。
③前后鼻音不分。往往两者的尾音完全脱落,舌尖位置既不前又不后,都卡在中间。
④i和an、ian和ie、uan和uei都容易相混。这与没有前后鼻音尾音有直接关系。
⑤阳平和上声相混。这是声调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最难纠正。
⑥入声混入了普通话声调中。
⑦朗读、说话中没注意轻声。
⑧儿化不会念,将尾音“-r”当成一个音节来念。
⑨方言语调较明显。
2.原因分析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方言影响太大。浙江不但是个经济大省,更是方言大省,三成以上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而且普遍不喜欢说普通话。调查结果显示台州人最不喜欢说普通话,因为台州人有一种排外的思想,本地经济较发达,部分人就瞧不起外省的打工者。所以为了免受歧视,本地人不愿说普通话而被误认为外地人,外来人员也会尽快学会当地方言。
(2)小学阶段语音基础没打扎实,声韵调都存在系列问题。这与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关,也与现在的教学只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关,所以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在上职业中专之前没有真正开展过,学生怕说、说不流畅也就不足为奇了。
(3)思想上不重视。在专门学习普通话口语之前,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交流不会有困难,不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只要学好钢琴、唱歌、舞蹈等其它专业课即可,所以从未有意识地去纠正语音、去进行口语训练。直到摸底考试之后,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能达到本专业所需要的等级,更不能适应本专业学习工作的需要,这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4)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没有形成。口语的提高最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由于学生一直生活在浓重的方言环境中,运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少,也从未注意纠正语音,操起普通话这个工具自然十分生疏。
二、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应对办法
1.思想上引起重视。
要进行普通话摸底考试,把摸底情况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及与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紧迫性。自己想学,能主动学,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切实的成效。
2.排除心理障碍。
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多说,大胆说,逐渐养成大家都说普通话的习惯,形成浓厚的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相互纠正与监督中不断进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的机会,课后,每天可组织早读或晚说,可以从朗读慢慢向说话过渡,让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上台读或说的机会,多给鼓励。
3.用筛选法逐步解决语音的记忆问题。
单音节表、多音节表、轻声表的记忆要讲究方法。要求学生第一遍逐个拼写对照,发现自己拼写错误的做上记号;第二遍时只看有记号的,对这些字词又进行筛选,选出仍然没记准确的.,又做上不同的记号;第三遍筛选的范围又缩小了。如此下去,可不断缩小生疏的字词的范围。
4.尽早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纠正。
可通过自查(每周一次的常用字分类注音和筛选法记忆音节),看看自己的错误集中在哪些声、韵和调上,并归一下类。再加上语音教师一对一听音后,给学生指出成系列的语音问题,并分类加以纠正。发现了问题所在,也就等于找准了目标,接下去的训练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收效也会更快。
5.上课及训练方式的调整。
(1)循序渐进。要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到变调、轻声、儿化,从单音节、多音节、朗读到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扎实了,上去不难。
(2)大课与小课结合。大家共同的语音问题及一些理论就采用大课的形式,全班一起上;寻找纠正每个人的具体语音问题则采用小课方式,一对一进行辅导。
(3)说练各半。口语的提高不能单靠理论的理解,更需要多练,练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与口型习惯,练成张口就说普通话的习惯。
6.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园里都说普通话,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7.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少儿节目,利用广播和影视媒体,通过看口型、听发音和轻声跟读等办法来纠正语音语调,提高普通话听说能力。
总之,普通话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十几年的方言语言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对普通话需要一个慢慢适应、慢慢习惯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更需要学校切实加大推普宣传力度,使学生以说普通话为荣,营造出一个全校园说普通话的语言氛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取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等级与将来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话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师普通话水平对处于语言敏感期幼儿的语言发展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学龄前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语言方面规定了相关的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由上可见,语言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幼儿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流利,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幼儿在接触优秀文学作品是以听赏的方式接受,这更要求幼儿教师还要掌握朗读的技巧,要经过系统的训练,能利用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为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面向全国招生,方言区分布广,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
我院学前教育本科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方言区范围广,同班级中语音面貌差别也很大。经过一学期的普通话学习后,学生要进行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考试来看,一个班级内有的同学测试水平能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大部分同学能达到二级甲等,少数同学达到二级乙等,极个别同学等级不达标。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普通话水平也跟他们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讲普通话的氛围相关,经过学习他们听音辨音能力有所提升,但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二十年的发音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二)授课班级人数多,水平良莠不齐,课上训练时间短
根据近几年本科班招生情况来看,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30-40之间,普通话课程未能进行小班化教学,在讲授和训练语音知识时,一节课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进行语音展示,班级人数过多就会导致老师难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口语水平的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指导。
(三)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维持时间较短
国家对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作了一些硬性规定,要求中文师范专业和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其他师范专业要求通过二级乙等,学生在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普通话等级必须达标。学生在普通话课堂上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较高,普通话考试之后,特别是拿到理想的普通话等级后,学生对自己的语音要求有所降低,不能持之以恒地继续进行普通话语音的纠音和提升。
(四)方音重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普通话课堂教学在教师讲授完理论知识,给学生示范后需要学生进一步练习。课堂上,方音重的同学在训练时,常因方言音短时间难以纠正引发听觉上的笑话,导致个别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欠缺,没有认识到普通话语音的提高需要多读多听多练,是一个长久的持续过程。
(五)课程评价体系还需进步完善
考核评估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目前普通话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有的高校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这门课程的唯一评价标准,这样做相对来说是不科学的,具有片面性。在普通话考试时一般进行口试,不进行笔试,这样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理论学习,不能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发音。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改进措施
(一)实施分组教学,建议小班化教学
学前教育本科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分组,可以形成帮扶小组,共同进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语音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二)充分利用课上与课外时间,提高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
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普通话考试之后,仍然要坚持练习,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也跟学生的教师资格证报名、面试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鼓励学生开展并参加跟语言相关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赛、儿童故事表演、儿童剧表演等,多方面多层次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鼓励学生通过网课或是慕课等形式来进一步学习普通话。
(三)鼓励和激发方音重的学生学习主动性
针对部分方音重,语音训练时引发笑话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语音问题的缺陷在于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想要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根据他们容易读错的方言音,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或是通过微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并读给笔者听,对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同时让他们在宿舍中形成互帮小组,让语音面貌好的同学帮助方音重的同学,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发方音重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来看普通话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口试为主,笔者建议平日成绩、笔试和口试三者结合,具体来看:平日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50%。平日成绩主要包括课前围绕某个主题的展示,以及课堂表现。笔试成绩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题型可以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构成。口试形式可以丰富一些,如朗读文章、儿童故事讲演等。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普通话运用的实际能力,它对促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说普通话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必备的课程之一,提高学生的普通話水平,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要师生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相信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管理论文15篇【经典】
硕士论文撰写要求及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热门)
[实用]工程造价管理论文15篇
[集合]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物资管理论文[精选15篇]
物资管理论文15篇(精)
(热门)物资管理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