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集合15篇(第17页)
本文共计440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一)构建突显专业特点、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针对广西特别是桂北地区市、县教育局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到区内外具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学习交流,考察其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情况,选择区内外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相比,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到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实地考察,与行业专家座谈,了解行业需求,寻求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契入点,构建适合相关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协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实施、教师专业能力课程评价,架构四位一体相互制约音乐教育专业能力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既适应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相关行业教师培养需求,又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质量标准。
(二)构建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实训手册及检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我们通过编订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实训手册及检测标准,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检测标准三个模块。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模块由儿童歌曲演唱、儿童歌曲弹唱、儿童歌表演、合唱与指挥等构成。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由歌唱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设计与实施、合唱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国际三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融合构成。我们发挥“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指导教师针对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完成术科课程统一教案,针对专业特点加快完善教材开发与选择,融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编制并出版具有特色、实用性强的教材。每门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实训手册及检测标准紧密对接,通过其检验教学内容是否与工作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相符,如即兴伴奏与弹唱课程必须让学生掌握儿童歌曲及小学音乐课本歌曲编配与弹唱。把地方民族音乐、戏曲融入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地传承非遗音乐、打造地方特色。
(三)构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双管齐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通过改革单一、微观的教学方式,形成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双管齐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专业技能需要术科课程(声乐、钢琴、电子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舞蹈)教师,“纵向”培养学生唱、弹、跳专业技能。教学能力需要小学音乐教学法专任教师“横向”培养学生具备课堂教学准备工作,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熟悉(歌曲弹唱、赏析),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案撰写。课堂实际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情、身态等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示范(范唱、范奏等),教学组织协调与管理、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控、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爱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软件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等。
(四)构建“产教融合、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典型案例。我们根据“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和师范生实习考核、桂林市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评价指标为依据,充分发挥各类竞赛对课程改革的指引作用,形成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的教学思维。通过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以赛促教,充分激发教师责任心。从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比赛内容中,检测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是否达标,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可测及可评。以各教学团队组织具体实施音乐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及教学技能比赛,如儿童歌曲弹唱比赛、儿童歌表演比赛、儿童舞编排比赛、.童声合唱比赛、小学音乐课教学技能比赛。通过专项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教学水平与质量。
(五)实现“校地合作”机制下的人才培养,形成“教学、基地、实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师范生音乐教育专业实体。学生只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闭门造车,很难在就业岗位上胜任工作,往往出现学不能致用。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来实现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发展,略显单薄。应该强调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标本兼治,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观,改革教学。我们联合当地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实操平台。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理论基础扎实与专业技能强的特点,与实习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实训方案,夯实学生积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联合地方学校与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校地合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