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开题报告 > 正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开题报告

79 次下载 2 页 347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女狐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描写人狐故事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天真烂漫的婴宁、酷爱角色扮演的小翠、秋波流慧的青凤等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媚眼如丝的狐狸,而是一群性情纯净、貌美如花的可爱少女。本文选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女狐的意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聊斋志异》中蕴含的狐文化,使狐文化能够得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诠释和理解。

  (二)、选题意义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花费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创作的,是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在小说中,蒲松龄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活、个性独特的女狐形象。在蒲松龄的笔下,女狐是审美化、理想化和现实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将蒲松龄笔下的女狐形象作系统的概括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聊斋志异》女狐形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女狐形象在蒲松龄的笔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实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结合,被赋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恋爱观和道德观。因此,《聊斋志异》女狐形象的研究显现出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专家和学者对《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关注比较多,形成的的文献也比较多,其中以汪玢玲、朱一玄、马瑞芳、李剑国、陈炳熙等人为代表,其中马瑞芳教授的《狐鬼与人间:解读奇书<聊斋志异>》主要从具体文本分析的角度,分析狐形象的艺术魅力。张稔穰教授的《<聊斋志异>艺术研究》是以《聊斋志异》整部小说为蓝本,对小说本身的艺术美学进行阐释,其中专门分析了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汪玢玲教授在《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中对关于狐的故事共有82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将狐分成情狐、义狐、学狐、天狐、妖狐和凡狐六类,并专门探讨宗教文化对狐故事的影响进行阐述。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中对《聊斋志异》女狐形象进行专门分析的部分,并运用其中的女狐形象来阐述狐妖的文学审美。陈炳熙在《聊斋境界》主要分析了狐世界的面貌和秩序,并细致解读了蒲松龄的写狐的方法和独特的创作动机。

  对于《聊斋志异》狐形象研究的论文数量也比较多,内容上也非常丰富。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狐形象的分类研究,刘颖慧在《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中将狐形象分成害人狐精和具人情狐精。商志翠的《论<聊斋志异>变形现象》(河北大学,2012)将狐分为美狐和丑狐两个种类。二是对于狐的特点进行总结,如洛《狐与<聊斋志异>》(《蒲松龄研究》,1997年第1期)认为《聊斋志异》中狐最的特点是有着高度的人格化特征。张艳君的《论<聊斋志异>对传统狐仙题材的拓展与超越》(《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4期)指出蒲松龄笔下的狐形象具有人性和人情两个基本的特点;三是狐的文化内涵研究,如姚玉光《再论<聊斋>狐小说的文化创新价值》(《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1期)主要从民俗学角度,揭示出《聊斋志异》中狐文化的思想内涵;柴国珍《正义·和睦·诚信——<聊斋志异>狐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新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主要是从社会丑陋、家庭婚姻和精神文化三个角度分析《聊斋志异》中狐故事中蕴含的正义、诚信与和睦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数量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是不成体系的,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如日本学者西冈晴彦氏将《任氏传》与《聊斋志异》中比较典型的人狐恋的故事进行比较,认为《聊斋志异》最初也是呈现出类型化趋势,发展到“婴宁”等故事的时候才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女狐形象。日本学者户仓英美《变身故事的变迁——由六朝志怪小说到<聊斋志异>》中指出《聊斋志异》开创了人与异类的全新的关系,并将人与狐恋爱的故事分为“戏人狐女”型与“出嫁狐女”两种类型。美国学者韩瑞业在其《狐与青楼女子》中提出,狐与妓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可以将狐与妓女的关系作为区分狐女与异类女子的手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