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3篇[经典](第17页)

本文共计419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1.档案管理对象的变化。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档案本身的管理已经极大了延伸了,拓展到了档案形成的前身,即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生成过程以及归档等等全部环节。随着网络技术和数码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使用,档案载体由传统的纸质、文字形式为主逐渐向光盘、磁带、移动存储设备等磁性材料为载体的记录存档方式转变,档案内容也由以依赖文字记载为主逐渐向生动的声音、图像等全景展示转变。档案管理不再是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生成部门之间的业务范畴,档案管理已经渗透到了与档案管理职能紧密联系的软件部门以及软件设计开发公司等第三方,与电子政务相关联的业务应用软件大多都与档案管理部门联系起来,设置了相应的档案存档功能,极大地便捷了档案的生成与归档等工作。

  2.档案管理模式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从面对面直接档案管理与服务,拓展到了可以直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管理和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档案管理也从原来的档案生成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到了管理者综合协同各部门共同管理、利用的发展形势;档案管理也由当初的建制式向建议式管理转变,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利用不同的信息服务软件系统及时与档案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系,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功能,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部门所需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配给,满足政府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利用需要。

  3.档案管理观念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向自动化转变,档案管理也由依赖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式管理转变,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具体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者来说,既要立足现实需要,也要从更高眼光出发,自觉加强档案资源的存储、加工、传递和共享,牢固树立信息服务理念和资源优势理念,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管理、创新中的巨大潜能,把政府在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变成“活”资源,主动地开展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服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原则。

  1.“端口迁移”原则。与传统的文书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易逝性、易改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电子档案的管理不能按照旧有档案的管理,即按照文件的生成、鉴定、立卷,再到归档、分类、着录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归档和入卷的管理,这样难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容易造成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流失或因操作失误而删除。这时,因考虑电子档案的生成和管理特点,落实“端口迁移”原则,即,把原来纸质文件管理系统中后期阶段需要控制的具体措施提前,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对电子公文的管理介入提前,从文件的生命周期的一开始就控制整个文件的归档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电子政务行文系统的初始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把后期需要归档的文件管理需求提前至成文初期,把归档工作纳入到工作的全流程,以保障文件程序完成后能够实时地实现归档。对于管理者来说,则要求其及时地进行文件信息鉴定,并做好文件着录、鉴定以及电子档案之间的衔接,以保证电子档案与相关信息能够完整地发送或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统一归档。

  2.“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档案的产生、保存、利用以及销毁全过程都应纳入到管理工作中,以保证整个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电子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选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和运行等等方面都需要纳入到管理范畴中。以电子档案对文件流程阶段的管理和监控为例,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智能特点,设计的系统应结合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其应用系统中的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的归口登记、分类、鉴定,并对文件中的创立、登记、修改、审核以及签署和发文等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和记录,对该份档案文件的任何技术性操作包括存储位置的变更都应准确详实地记录下来,实现全过程的记录和管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