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思考(第2页)
41 次下载 3 页 419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短期偿付能力分析。通常,从企业经营与财务的角度考虑,企业急需偿付的是当前到期的债务,因此对企业短期偿付能力分析成为衡量、评价企业有无偿还债务能力的关键。常用来分析企业短期偿付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它们都有一个合理的比值界限,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如流动比率为2比较适当。流动比率过高,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沉淀在流动资产甚至主要为存货上,从而影响其获利能力。而速动比率一般不能低于1,否则短期偿债能力会偏低。应收账款周转率以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说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快,资产的流动性好。笔者认为这些短期偿债能力合理比值,更应作为负债经营的企业当前是否举借新债的判断尺度。当一个企业当前的短期偿付能力各项指标低于合理比值界限甚远时,负债企业理应做出一些审慎合理的'财务应急措施。以保持企业能持续经营。
2、长期偿付能力分析。以上短期偿付能力分析是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依存关系为基础,侧重分析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但并不足以说明企业有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由于企业的长期债务、通常债务金额大、期限长,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大,影响企业长期偿付能力分析。最能反映企业长期偿付能力的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从资产与负债的依存关系来反映债务的物资保障程度。就负债企业来说,这个比率不宜过高。目前,世界公认资产负债率一般不高于50%,警戒线为60%,若负债企业超过警戒线,说明该企业债务负担已经十分沉重,债权人权益保障程度很低,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对企业将非常不利。
(2)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息税前正常营业利润总额与负债利息的比率。其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正常营业利润÷利息总额
式中息税前正常营业利润是指营业利润加利息收入,再加上投资收益。该指标倍数值越高,说明企业赚取的利润对利息的保证程度越大,偿债能力越强。若指标值小于1,意味着企业实现的利润根本无法承担举债经营的利息支出,偿还债务的安全性很差。因此,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不能举债经营。
此外,长期偿付能力分析指标还有营运资金与长期负债比率、利息本金保障倍数等,由于分析上的大同小异,这里从略。
3、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以上虽然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财力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这种分析对负债经营的企业来说,虽为必须,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因为,从流量角度考虑,企业偿还当前到期债务是要用现款支付的。比如说企业拥有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大量存量资产,并不能说明其当前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强。因为,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还必须通过比较该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作出判断和度量。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流量的大小与企业是否盈利虽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通常人们普遍认为:有利润也就有现金流入。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信用方式的发达,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影响以及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的现金流量可能与财务成果发生脱节和背离,一家账面利润甚丰的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现款来偿还当前到期负债;而另一家账面亏损的企业却可以通过举借新债等其它手段带来当前的现金流入,由此可见:盈利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都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偿债能力。
三、 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
通常,负债经营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企业一旦负债过度、经营不善、丧失偿债能力,这种风险就要转化为财务危机,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应对和化解财务风险,也是负债经营企业不得不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负债企业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增强风险意识,确保企业财务处于稳健状态。财力风险是企业经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今天一个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明天可能就会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得资不抵债。因此,负债企业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适度负债,时刻把握市场走势,稳健经营,这样,当负债企业一旦面对可能的风险危机时,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化解风险。

发送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论文范文
EDA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探析
EDA技术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网络发展趋势
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综合治理浅谈
配电带电作业的全过程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发电企业基层工会民主管理中的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论文
探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优秀论文
浅谈成品油的二次配送与管理论文
浅谈好的管理的要点
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研究银行业跨境经营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研究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