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通用13篇)(第6页)

本文共计349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

  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属于教育范畴,与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也有很多。其中,基于认知心理学而形成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该理论解释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只有加强自我管理,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间接经验,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4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 成长与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