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通用9篇)(第10页)

本文共计214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评价,更要对教师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以及课程目标等具体情况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体系的建立必须付诸实施,使其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发挥作用,以积极推动教师反思后的改进工作。

  五、结语

  本文从教师话语的特征、教师话语的作用以及发挥教师话语积极作用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使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学会恰当使用教师话语,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能力,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教学存在太多的不定因素,所以,教师运用教师话语要因时因事因地而变,我们不能保证教师用上述的话语策略就一定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课堂教学还需教师灵活的应变,以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研究还有待于收集和分析大量真实语料进行探索,特别对实证方面要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R.198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马琳.2007.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调查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4]赵晓红.1998.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分析的调查和分析[J].外语界.

  [5]周军平.2006.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篇8

  一、为渲染情境氛围,须精心准备教具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经验,又缺乏学习环境,所以为了渲染氛围,直观教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直观教具有其独有的教学优势,一方面可以补救教师在言语解说上的苍白,有效地帮助教师渲染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它弥补了学生在理解上的缺失,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知识,让知识迅速进入头脑,并且长时间不消失。教具在识词方面更是不容小觑,其效果令人惊喜。因此,英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英语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从而让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学生喜欢的道具:如单词卡片、课堂激励表格、教师手工奖品等,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手工道具(如生日卡片、动物头饰等),从而让道具更直观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在准备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1Ilikedogs新授单词的教学时,笔者根据小孩子的天性有爱心又喜欢小动物,而且与教学主题不谋而合,因此,大胆创设了一个“inthezoo”的教学活动情境。为了让这个情境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事先准备了《TotheZoo》的歌谣音频,又动手做了好多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头饰,如用卡纸剪出老虎的形状,并画上黄白相间的虎纹,还剪了个小兔子的形状,涂上白色,点上红色的小眼珠。在这个情境中,班长头上戴了动物园园长的卡纸头饰,带领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不知不觉进入动物园这个特定环境。最终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记住了关于动物的单词,那个小动物头饰一下子成了渲染情境氛围的秘密法宝。

  二、为强化视听情境,须巧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视听兼具的教学优势,成为课堂教学情境的“新嫁衣”,给小学英语课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素材,给情境教学增加了立体感,活力,以及趣味性,也让英语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多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堂课都准备课件进行讲课,而且教师要提前进行全面的备课,争取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视听冲击下,增强自身对语言的向心力,提高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扩大情境在英语课堂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例如在教授Wouldyoulikeapie?这个单元时,我考虑到本单元是围绕“食物”展开讨论,所以选择食物和询问价格为主。这是和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话题,如果以饭店聚餐为例子,那么就与本课“野餐”的情境,相距甚远。所以为了营造出“野餐”的教学情境,消除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感,笔者设计了以“Wearegoingtohaveatrip”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从准备环节,到导出本课的单词,词组以及固定的句式表达;从机械操练环节到设计与野餐活动相关的小游戏,统统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巧妙结合小组成员组织一个对话情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完全自由,可以自由选择地点,自己选择语言,但要用上大屏幕上提示的单词与词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