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通用9篇)(第11页)
本文共计214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巧设活动情境,引发动态实践
精美的包装对于成功的课堂情境很重要,而饱满的真实情感更是课堂情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巧妙设计情境,让课堂呈现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与创造美。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找到课堂情境的突破口,只有找好突破口,依据学生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适当地以情境为依托,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实施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缩短学生们与英语的距离,让学生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收获英语学习与英语语言实践的乐趣。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7Howmuch?这一单元时,我认识到这一单元主题是与价格和交易有关,这个学生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本文交流讨论为主题,义卖活动为背景,进行情境渲染,播放四川汶川大地震视频,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浓浓的爱与同情,引导学生们开展一场以此为主题的义卖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参加义卖的东西,写上英文名字,并且在上面附上价格,另外在一些DIY作品上写明自己的创作灵感以及他的用途,以增加义卖砝码。在义卖这一情境中,笔者以组织者的身份,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义卖活动,并要求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对话等,最后把义卖所得捐给灾区群众。这样学生在这个场景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让小学英语焕发生机的制胜法宝,教师必须仔细思考如何用对、用好这个“法宝”。我觉得一定要秉承精益求精的教学观念,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让课堂教学情境更具有普遍性,让小学英语课堂更具现场感、感染力和生活味,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英语课堂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有了很多新的要求,从以往简单的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学到现在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要想实现上述教学任务,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听讲,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精力有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引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到精深各个部位的单词时,教学的目标,就要让学生掌握这几个单词,避免混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一边说出单词,一边晃动着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说head学生就摆摆头,说到foot学生就抬抬脚,说到arm学生就甩甩胳膊,说到hand学生就鼓鼓掌。通过这样的教学明确了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是构成和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参与各种游戏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能够起到很好的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还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能够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3、创设情境,内化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2Whataday!》,在本单元教学当中,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由于涉及到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和读音规则,一般过去式又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这部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巧记单词,教师适当引导。教师可以把动词原形(词组)和相应的过去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情境,组织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来展开一般过去式的教学,避免过分强调语法。在Storytime部分,教学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了Yangling和小伙伴们一天是怎么玩耍怎么度过的?在这一天时间里的各种天气状况,内容轻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模仿书中的日记形式来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生活感染力。同时也巩固了一般现在时结构的理解和知识的实践应用,促进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英语,学活英语。由于是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养成乐于用英语日记,记录自己生活的学习习惯,但是之前学生没有用日记形式写过日记,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如何用中文来写日记,日记的格式、写作方法比较熟悉,但对于英语日记,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无论在格式上还是在表达内容及方法上都和语文学习有所不同。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