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探析(第2页)
本文共计372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情感式支架―化文字为体验
1、情感式支架的含义。情感式支架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和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将文本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感受和体会文本表达的各种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习者与创作者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心灵对话。情感共鸣是学习者把握作者创作目的和文本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情感式支架,引导学生深潜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去触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意综”,去品嚼文心,达到所谓的“目与魂交,心与神游”的境地。
2、情感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微笑》(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礼物”单元)片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4、5节,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联想: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生活中与微笑有关的画面?这微笑包含了什么?
生1:我从“它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想到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给我一个微笑。这微笑包含了鼓励。
生2:我从“生意兴隆荣耀”仿佛看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店,因为店老板微笑待客,来买东西的.人特别多,生意自然兴隆了。这微笑包含了热情。
生3:我从“家庭充满温馨”“它使劳累者疲劳顿消”想到爸爸工作很辛苦,回到家后,妈妈和我微笑着迎接他,他也笑了。这微笑包含着体贴、关心。
生4:我从“对悲伤者它犹如太阳”想到了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要过马路,我微笑着去帮助他,他笑着对我说谢谢。这微笑传递的是温暖。
分析:蕴含着开放性、丰富性的文本向读者的心灵世界敞开着,让读者的心灵世界也充满着梦的萌动与想象力的冲动。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就在缔造着既虚拟又真实的生命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参与着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都创造着阅读。教师以联想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情境的理解,不但读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通过联想唤醒了自己已往感知的形象,再通过语言叙述人物场景中各种微笑的作用,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借助音乐、图片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从而领悟到微笑的神奇作用。
3、情感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利用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搭建情感式支架。(2)利用直观教具搭建情感式支架。通过音乐、图片、视频、表演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搭建情感式支架。(3)利用语言搭建情感式支架。借助教师生动的导语、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来搭建情感式支架。(4)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搭建情感式支架。真教育自有情,有情自有真教育。情感式支架往往不需要撤掉,而要把支架牢牢地搭建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自动生成情感支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实践式支架―化理论为实践
1、实践式支架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对于人的成长意义如同上帝造人时向人体内吹进的气息。理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实践式支架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通过实践的方式,主动建构起知识技能,并将其内化,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加以运用。
2、实践式支架的操作案例。《春天的手》(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你能做做“抚摸”的动作吗?谁曾经抚摸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出你的感受吗?
生:(做动作,轻轻摸)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绿草茵茵的迷人景象。
师: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 谁能做做“掠过”的
动作?
生:(做动作)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园风光。
师: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拂过”和“掠过”一样吗?做做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