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精选6篇)(第7页)
本文共计323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②采用首件检验,核实定位或定量装置的调整量;
③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置,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设备管理理念的出现,能迅速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这种理念就是全员设备管理。
“全员设备管理”最早引自日本的“全员设备维修”,其主要内容是,从企业领导到生产一线工人,通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确保设备在寿命周期内无公害、无污染、实现安全生产。我们处开展的“全员设备管理”是在借鉴“全员设备维修”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特点,强调以员工个体为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提高设备维护管理质量,努力实现安全平稳生产的管理方式。
“6S”现场管理法是实施“全员设备维修”的有效手段,其显着特点是起到预防维护作用。我们在推进“全员设备管理”过程中,注重学习“6S”,又不仅仅局限于“6S”,积极摸索适合我们管理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避免设备故障,提高设备有效运行率,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层层分包,台台承包:我们成立了以车间主任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设备承包实施管理办法》,将设备按照各工序用途进行分类,采取管理处领导分站承包,生产技术骨干分片承包,操作人员分台分段承包的办法,使得台台设备有主人,条条管线有人管,人人都有承包任务。日常管理维护中,每个人都要检查设备主体有无损坏,保温防腐有无缺损,管线设备是否振动,压力表、温度计、阀门、手轮、地脚螺栓、卫生及其它低标准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边分边干边宣传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生产技术骨干要对班组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确认,机关干事对承包站点范围内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二是创新动设备管理方法,提高维护水平:通过开展“五化”管理,强化了承包效果。首先,对设备管理内容实行“可视化管理”,将过去一些文字上的设备维护知识、运行要求,通过立体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准确指出设备每一部分的具体名称,而且还用红色标明注意事项和严禁操作内容,用绿色详细列出巡检内容、卫生标准等,让员工一目了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让“全员管理”成为严格的管理。“全员管理”不是大帮哄,而是人人有付出,人人有回报的承包管理。承包领导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设备、管线的维护使用及保养负责,有权安排技术员、操作员对本区域的设备管线等进行维护保养,并有考核权。
⑶料,指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现在的汽配工业产品的生产,分工细化,一般都有几种几十种配件或部件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当某一部件未完成时,整个产品都不能组装,造成装配工序停工待料。不论在那一个部门,工作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运作。当然不能只顾自己部门的生产而忽略其后工序或其他相关工序的运作;因为企业的运作的是否良好是整体能否平衡运作的结果。
所以,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仓库的配件,自己工序的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进度情况。
因为原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成品的质量所以:
①在原材料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质量要求;
②加强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
③合理选择供应商(包括“外协厂”);
④搞好协作厂间的协作关系,督促、帮助供应商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⑷法,顾名思义,法则。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它包括:工艺指导书,标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表,产品作业标准,检验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
工艺方法包括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之间的衔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加工环境条件的选择、工艺装备配置的选择、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如工艺卡、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