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论文(第3页)

53 次下载 5 页 764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成果展示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性”成果,对学生进行梯级的语言和写作训练。

  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读写听说四种语用行为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了课内外的衔接、科内外的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担负着综合运用学生的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整体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任。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乘着音乐的翅膀”,要求开展一次语文与音乐的“联谊”活动。教材提供了三项活动,其中第二项是“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要求同学想想自己将最喜爱的一张音乐光盘、一位歌手或作曲家、一首曲子或歌推荐、介绍给同学们。应该说推荐和介绍都是语文活动,但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其语文活动层面还是太浅,梯度仍嫌不够。南京市二十九中的徐溪老师据此开展了“闲听歌曲,细品词”活动,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歌词,写出评析;然后要求学生组成小组,确定小组研究专题,互相介绍这一主题下自己喜欢的歌词和评析。

  最后要求学生优化自己的方案,写一份报告总结。应该说这样的训练是有梯度的,学生首先要写一首词的评析,然后要按照不同主题研究许许多多的歌词,比较评析发现其内在的关系和规律,最后还要完成一份书面报告。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对歌词的内涵意蕴等有了新的认识,对歌词乃至歌曲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语文素养自然也得到了提高。“语文综合课程”是以运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巢宗祺先生在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只想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和成果呈现上都要体现语文性,都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论文(第3页) 篇3

  摘要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导线,通过问题来探究语文教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任务设计成问题串,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增进课堂活跃度,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教学实施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旨在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实践,来拓展语文思维,获取语文知识,养成语文习惯。在“问题导学”中,课堂知识被设置成为问题串,学生以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为指引,来建构知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四个特点

  “问题”是贯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节点,也是深化语文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的主要方向。其特点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学生是“问题导学”的主体,是参与问题建构、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二是教师引导角色的关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以具体的学习问题为引线,引发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拓展并点拨学生从问题中获得学习方法,增进语言能力。如以肯定、鼓励、放手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三是对问题的探究性关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所构建的问题主要是渗透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能力,让学生从探究中来掌握语文知识。四是教学的层次性关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以问题的多重感知,来构建有变化、有梯度的问题,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获得成长发展。

  二、“问题导学”教学过程实施

  1.质疑问题

  在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方式很多,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后。但对于问题,既要突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要融入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从“问题”中拓展思维宽度。通常,在课前预设环节,我们会列本文问题学习单,学生根据预习单去预习和思考。在预习过程中,可以质疑问题,也可以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课堂学习中,将问题进行解决。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作为抒情性哲理散文,篇幅长、立意深,对于文本的主题把握较难。我们在预习单上设置:标题为“我与地坛”,但从文章所写“我”与“地坛”外,还写了什么?史铁生在园中思考了那些问题?得到那些结论?这些问题的预设,伴随学生的预习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预习的要点,并在预习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预习效率。同样,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探讨与交流,增强问题解决的自信,也从课堂上实现了创新教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