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汇编15篇(第9页)
本文共计324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以“多”促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英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思维因子,合理拓展教材外隐藏的思维元素。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4Thenandnow的Culturetime板块,有这样两句话“TheAmericansinventedtheaeroplane.”和“TheBritishin-ventedthetrain.”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两个句子,还应注重拓展环节的设计,可以先介绍发明电灯的美国人ThomasEdison(拖马斯爱迪生),发明火车的英国人GeorgeStephen-son(乔治史蒂芬逊)等。接着,教师还可以引入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也加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其进行了爱国情怀的培养。教材中简单的学习内容,经过合理拓展后,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以“变”导思,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体现为一种有效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或者变换不同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一课中,有这样四个新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从颜色、气候、服装、节日、水果等多个不同角度来描述不同季节的特征,并安排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交流,最后评选出“季节之星”。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多角度思考有关季节的特征。问题的开放性,交流的互动性,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
三、以“探”驱思,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学生思考问题时,能遵循自身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需要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逻辑思维训练中,教师需要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多途径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8Ourdreams的Storytime板块,教材上呈现了MissLi和学生共同畅想未来的场景。教学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设计“制作梦想故事书”的任务,先让学生呈现故事书的半成品材料,安排图文匹配活动,让学生分析图片传递的信息和文字表达的意思,将两者匹配起来。学生在回答时,需要交流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文字与图片的匹配理由。如短文中关键词dancing与SuHai跳舞图片匹配,短文中关键词theWorldCup与LiuTao踢足球匹配等。然后,围绕这些图片,让学生自主命名。在这个学习活动中,需要学生对文字信息和图片情境进行正确分析,合理推理并自主建构语言与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四、以“问”启思,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质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提问和大胆质疑的环节,适时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例如,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int7ChineseFestivals的Cartoontime部分,学完整篇绘本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出问题:绘本中的母亲体型微胖,脸蛋上没有化妆,甚至还穿着睡衣和拖鞋;但为什么却把她成为最美的母亲?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很快就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在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中,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既凸显了母亲接地气的形象,又体现了母亲的随和,从而更好地展示妈妈“nice”的内涵。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五、以“趣”引思,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