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通用6篇)(第8页)
本文共计217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著名教授周荫昌先生也说:音乐的作用在于教育人,在于告诉人什么是真善美。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它提升了人的鉴别能力。它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周荫昌教授还指出,只有经过艺术体验才能得到精神升华。艺术不会直接的带给人思想,但它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命的状态。
综上所述,从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到当代的“直击心灵的力量”,“得到精神升华”,都从不同的方面积极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极大作用。而高校音乐选修课对于经过了激烈的高考压力的大学生来讲,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在音乐艺术的体验中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因此,努力促使高校音乐选修课规范化、高要求是很必要的。
四、音乐选修课教学要求
首先,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多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没有时间欣赏精妙的音乐,更没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而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而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提问法、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最有效地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心灵,真正地使音乐课能够起到“直击心灵的力量”的作用。如在视唱课上为了让学生正确分辨出音符的高低、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与游戏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清思绪,在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基础乐理知识,为欣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而在音乐欣赏课上就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提问法与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互相交流中、在完成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中理解音乐的实质,欣赏音乐的精妙,身心得到愉悦,知识得到巩固。
再则,由于音乐选修课大都属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构成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优劣的因素,在教学管理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上如: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目前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因此教学物质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如:教室是否宽敞明亮,光线是否适度,教学设施是否先进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专门设有选修课教室,根据不同的选修课特点来配备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保证选修课教学环境的优化,以适应其教学需要。
第四,由于学分制在高校的试行,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对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感到不堪重负。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教学媒体的建设步伐,提早实现教学媒体现代化,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
总之,不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教育家都为教育者提出了纲领性的教育方针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校音乐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承载着人才教育的重担,应在遵循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如火如荼的高校教育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潜质,在高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唱出符合主题的优美的.旋律来。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6
一、人性与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世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经验中关于道德品质状态令人不安的模糊性。在当今文化生活的多维语境下,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既可以参照尼采崇高的“超人”楷模,也可以依据行为主义卑微的刺激一=反应模型。我们可以依据马斯洛关于人类努力寻求自我实现需求的乐观尺度来考虑自己,也可以依据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是在力比多的生理驱动与社会超我标准之间拉扯的悲观分析来看待自己。目前,解读人类经验的视角急剧增多,这造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于减少所有关于价值的知识与标准,而只关注个人偏好与信念的模糊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