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通用6篇)(第9页)

本文共计217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现在,每个人的个人意见都可以作为事实与价值的正当且有效来源。以至于现在人们经常觉得穿着白外套的科学家客观中立的语调和其客观知识的象征物(如显微镜与听诊器)与萨满道士宣称自己被不知名的力量所操控的言论之间已经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差异显著了。在诸多可以选择的理解视角中,同样包括让人们重新燃起兴趣的“古已有之”的有关人性本质的教义。例如,目前在中国有很多人对传统儒家学说重新感兴趣,认为可以将其作为指导人类生活的一种稳定且适宜的标准。本文目的有两个:第一,思考当代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儒家关于人性道德特征的主张提供怎样的佐证。第二,探究儒家关于道德发展的论述与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关于经验的过程视角的整合,如何为当下后现代世界迫切需要的道德教育事业提供有益指导。

  二、先天道德图式的证据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即人性本善。早期儒家学派用“仁”来表达这一信条,通常理解为仁慈或慈悲。葛瑞汉将“仁”解读为对良好行为与高尚品质的培养,而戴维·豪尔和安乐哲将仁定义为一种“权威个体(authoritative person)”的发展,其发展过程通过“将他人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为了共同福社而行动,进而生成整合性个体的过程”来实现。后期儒家学派哲学家荀子称,由于幼儿情绪生活的最初的无序状态,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需要通过一个积极律法系统来控制,但是这一观点通常被视为儒家学派关于人性观点中的少数派。儒家学派有关人性的多数派观点是由孟子提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这一反应不能用任何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而是生发于我们先天具有的为他人担心的倾向。在论述其关于人性观点的过程中,孟子指出了四种基本道德—仁(或仁慈)、义(或正确、道德、由个体社会地位所规定的行为)、礼(或礼仪/仪式)、智(或智慧)—并认为它们都促进德行的发展,这四种基本道德源自早已存在于人类婴儿经验中的“自发的萌芽”(端)。根据孟子的观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当然,孟子提出的“四端”,以及“四端”与其分别培养的德行的关系,是基于孟子的哲学直觉。然而现在我们倾向于去搜寻另一种类型的证据,即关于这些观点的“科学证据”。那么,是否有证据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不久后就已经表现出可以发展为成熟道德观的基本反应特征呢?

  过去30年中有很多关于婴儿的卓越研究,并且有一些令人震惊的发现,这使得人们不能再将新生婴儿视作一堆无序的冲动,更不能将其视为“白板”。例如,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一个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开始偏好注视人类面孔,并且与其他声音相比,他们对人类声音更为专注。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Karen Wynn与其同事的研究发现:从婴儿早期开始……(婴儿)对于无生命物体的思考是基于单纯的物理学,而对社会存在的思考则基于像目标、期望与态度等的心理属性。”

  关于婴儿社会倾向的实验发现,最为激动人心和影响深远的来自于静止面孔实验,例如博士在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小组的研究。这些实验的意义体现在对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婴儿与照料者互动的观察。这些实验表明,婴儿从非常早的阶段就积极地参与激发、推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他们与照料者的共鸣、情感安抚、甚至游戏型互动;并且当这些互动被打断或者不成功的时候,婴儿很快在生理和情绪上变得混乱并表现出强烈的悲伤。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持续地被扰乱的婴儿与照料者的关系很有可能导致儿童发展异常,并导致可诊断的精神健康问题,如反应性依恋障碍、婴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夭折等严重状况。

  这些状况对于成长中儿童的道德能力常具有持久的不利影响。这似乎与前文提到的孟子的哲学直觉有所关联,但是在这里角色发生了转换:婴儿对照料者“就要掉到井里”感到震惊。当然,重要的是这类实验似乎有力地证明:幼小婴儿努力寻求参与同照料者在共情、情感上的积极交流,是他们发展成为健康道德个体的一项条件。但是这一解读可能看上去过于普遍化,同时也导致人们询问是否有关于婴儿社会能力的更加明确的信息。事实上,目前一些新的研究正在解决这一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