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第14页)
本文共计32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故事教学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并非全故事和低水平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故事的应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编排和设计融于学科单元中。故事情境的创设旨在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实践呈现到教学中,而课堂中巧设有效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指导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整合,故事教学法的形式
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故事列举法
“故事列举法主要指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以说明某个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或重难点问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地揭示问题实质,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作为举例的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而创作的故事,故事在此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为说明问题,因而不必过于繁琐,只要能点明问题即可”[1]。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七课第三框《磨砺意志做自己的主人》,为达到“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乐于助人的精神,自觉从小事、从今天做起,今日事今日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选取了陈蕃和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即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脏乱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提问学生得出的启示。
2.故事讲评法
该法侧重于评价故事,但这之后更要深入揭示隐藏故事背后的意义。可见重点是教师如何以故事为支撑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讲故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评价问题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给予有效指导。
3.故事讨论法
该法的运用通常是在教师讲述完某个问题后,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讨论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故事教学法。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二课第一框《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为实现“集体的成就来自每个成员的努力”的知识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确立集体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六(2)班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争取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培养学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请三个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小品故事《运动会前》,即:
生1:要参加。平时跑步是挺快,但不能小看对手。要利用课余时间找体育老师帮忙多训练,争取为班级得奖。
生2:是老师和体育委员的事,我没有体育特长,与我无关。好多人都没参加,我也不参加。
生3:上次参加了,跑得很辛苦也没得奖,参加了也不会得奖,这次就不参加了。
为引导学生归纳“集体的荣誉来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努力,要多为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设置了小组讨论:就小品中某位同学的表现发表看法,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由于课堂需要讨论,为防讨论时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所选择的故事要有一定难度。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相应评价。
4.故事实践法
故事实践法是指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而依据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又可以分为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划分为:
把故事当做工具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故事教学法只是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工具性存在。
把故事当做教学内容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这里的故事被当做是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在活动中,将故事和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