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论文(第3页)
38 次下载 4 页 669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5)技:《说文》:技,巧也。工部曰巧者技也。二字互为转注。指技术、技巧。古代观念技艺相通,因此,还包括艺术加工技巧。技艺美是构成工艺特殊本质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6)意象:是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的形成是客观物象经主体意识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观念,带有理想化、创意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思维形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获取乃是造型观念、审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
(7)意匠:意匠是人心构想之象,心意如匠师之筹度。与现代词构思、设计同义。意匠是工艺形象发生论的中枢大脑。
(8)型器:工艺造物文化中器物层之统称。包括器皿、器械、工具、农具、仪器、兵器等。
(9)形制:工艺造物文化中制度层之名词。形制就是按规定的制作式样。例如:宫殿、陵墓、服饰、舆仗等象征礼仪、等级的器用和式样。
(10)形象:工艺造物文化中观念层之工艺形象,通常指从艺术和审美表观的角度,涉及功能、材料、技术以及装饰趣味与生活情感等方面,对于形象的塑造与评价。
3、造型要素系统范畴: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
(1)形:此处指造形及造形要素点、线、面、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易辞)。人类对形的深刻认识,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实践中,体察到各种形状变化与功能的关系,并在造物中形戍了物态化意识。
(2)色:即色彩。传统创立了独特的五原色说(青、赤、黄、白、黑)。非常重视色彩的作用。色彩成为地位、等级甚至国运的象征。
(3)材:材料、材质,造物的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
(4)位:一指空间位置,也叫构图布局。二指定位,当位,如图案的四方八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5)向:指方向和变化的向度与趋势。如发射、向心,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等。
(6)数:指与形象呈现有关的所有可数字化的要素。如大小、长短、比例等。也指数理。《易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逐成天下之文;及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7)时:指天时季节,也指时代、时尚。造物应时,识时知变。传统造物观念中,十分重视时的要素,因为万物因时而变,形成一个动态时空系统。
(8)比:有比较、比和、比喻之义。《易序卦》:众必有所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物连类、比类取象、取类供喻。无论形象、寓意皆因比而得,故视其为造型系统必不可少之要素。
(9)应:指物与物、物与人的交感对应。物与物同类相感、同声相应,或异质互补、相反相成;人与物的感应就是生理、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对物质的穿透性。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易系辞》)。
三、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的理论特色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王夫之《尚书正义毕命》)。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不仅对象征一词作了精辟的解释,同时指出象的意义生发结构是开放性的。这也决定了制器尚象类的工艺、建筑属于象征性艺术。
第二,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第三,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规范了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六艺之文,可以一言尽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比类取象就是通过提取具有相同特征事物的理想范型,共理相贯,据形系联,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建立起形象符号与意蕴传达的普遍联系,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更通过类型化、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取象构形塑造形象。这种方法的形象思维,使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表现上升到理性而不趋于概念,(程式化不是概念化)意象造型成为传统造物最典型的本质特征。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