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论文(第2页)
38 次下载 4 页 669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第三,工具(广义)性的造物实践,开始对观察世界造成极为多样而广泛的客观因果联系(李泽厚语)这是《易》之所谓体察天道、人文、万物化醇的最深刻的基础。从钻木取火到烧陶、冶铜五材的掌握,再到五行生克和五德始终的改正朔、易服色,穷理尽性,品物流行,弥纶天地人三才之道;从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的构物系统要素,到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的文化生态观念,尽精微、致广大,囊括造物玄机。如果说《周礼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周易系辞》为传统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二、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
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见图示一)
附图
图示一: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
(一)图示说明:
(1)概念设立:循用旧名,但要汇通古今之义。
(2)逻辑层次:由上至下,从普遍到特殊、从总体到个别,再到综合、整体。
(3)逻辑顺序:以人为本位,统搅道、器、形;造物即造形,形位居中心;由构思到构形,再由构形到统形(型器、形象、形制)。
(4)此表为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工艺美学的意匠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艺美、形式美等基本范畴虽未列出,应为其中包含之义。
(5)传统概念的包涵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义理解释紧扣造物宗旨,不务诠析详尽。着重理解概念范畴的理论框架。
(二)基本范畴
1、本体论对偶范畴:天人、道器、理气、文质
(1)天人:天即自然、造化;人是人文、社会;物是物质、物体。天人物主要指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之关系。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师造化自然天成,尽人功巧夺天工。从而也规范了工艺美的两大基本类型。
(2)道器:从《易》开始,中国古代传统中道、器并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总体看这里并非空说易道。道者,器之道,无弓箭即无射道,无车马也无御道。道寓于器到制器的载礼释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传统造物的一条规律和基本社会功能。综观中华五千年的衣冠文物、宫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的支持;为大一统社会体制的形成,发挥过何等重要的作用!器之道真可谓神矣!
(3)理气:理,通常指条理、准则。《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凡造物皆须审理定则,就是要符合物理、物性和规矩、法度。气是宇宙和生命化生之元。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外篇》)。故气又代表一种生命力。传统工艺造物传神,讲究气韵,是独具特色的概念范畴。
(4)文质:《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可知本义为纹饰。它指的就是色彩、线条的交叉组合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髹饰录》指出工艺造物要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就是要求以人自身作为内在的尺度;外在形式要有阳刚和阴柔之美。中国古代文的宇源取象,肇自人体的文身。孔子引申为仪表修养,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造物而言,就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2、形象发生论范畴:意、象、形、法、技、意象、意匠、型器、形制、形象。
(1)意:有意图、意想的含义。作动词指意会、料想、测度。造物指创意。
(2)象:有二义:一是指形状象貌,象也者像也。(易辞)。二是想象之象,作动词指象征。
(3)形:《说文》:形,象形也。从彡开声。古人造形字是从毛饰画文而来。指形质、形状。
(4)法:《易系辞》制而用之谓之法,指方法、作法,也指标准、模式。《管子七法》:尺寸也、绳量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也指效法、遵守。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