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通用8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45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学方式不当,就会枯燥无味,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沉闷。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现状往往是班里积极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都不积极于在课堂表现自己。授课时间本来就短,如果老师再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紧跟自己的教学步奏,那么可以说这节课上得是相当失败了。繁重的课堂任务使得部分教师只知道赶上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课堂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老师照顾得不太全面,导致部分学生的表现机会比较少,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如一些活泼积极的学生,这也是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另外,教师应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趣的有新意的教学计划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其次,还应该有效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那个时间段提高授课质量。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包含“听”和“说”这两个大的领域。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养成善于聆听的好习惯,另外还得让学生们养成善于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将古代文学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听”和“说”,因为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学生还必须学会抓住重点,学会分析所听到的内容,然后仔细思考,在大脑中组织语言,进而再表述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应用,促使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学科,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由于缺乏立竿见影的功利性而被人们所忽视,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只有大力支持文学教学的发展,促进新时代文学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更多群体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为了使这个社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静,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金玲娟,张义军.通过为行业服务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以浙江水利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实践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
[2]侯荣荣.《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158-160.
[3]周建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141-142.
[4]田月丽,李娟,刘佳等.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10):126-126,128.
[5]刘瑞红.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评《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之关系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6,(5):128-129.
[6]李英然.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1):119-123.
文化视角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篇7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的近代研究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和反思。其首要问题是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过分追攀学术时尚、老问题翻新等。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反思
从上世纪初黄人、林传甲等人编写《中国文学史》起,中国古代文学的近代研究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进入21世纪门槛的前后,古代文学研究界对这一学科的百年历史曾纷纷撰文进行回顾和总结,应该说,通过这些相对集中的讨论,古代文学研究中有些问题明确了,过去的模糊认识得到了澄清;有些问题趋于明确,过去的模糊认识有望得到澄清。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反思,直到今天仍不免让人感到困惑。本文拟选择在笔者看来对当下古代文学研究影响较大的若干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就正于方家。
反思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我以为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相比,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积累的实践经验比较多,因此,就总体而言,它的成熟程度应该是优于其他学科的。但是,几十年来的文学研究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我们常常感到,古代文学研究所持基本观念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对于文学中敏感的理论性问题也几乎不感兴趣。比如说机械的文学反映论在业内仍然占有很大的市场,作家创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再比如,早在上世纪初,《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第一代学者在他们研究伊始,不仅明确提出了“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而且从理论阐释上给予了较好的回答。把这样的问题不仅提出来而且先行予以理论的界定虽看似基础,但却并不简单。因为这样的做法表明,那一代学人是明确具有理性地划分文学边界的鲜明意识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一问题得以明确,此后的研究和讨论才可能是建立在可靠基础之上的。当然,明确地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完满地解决问题,那一代学者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在他们的研究实践中得到完满解决,甚至很多问题几乎没有解决。但是他们当时明确提出这一问题时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敏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肯定的,因为有无这个意识和敏感,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在走过百年长路以后,在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取得的数量是百年前的十倍百倍的今天,类似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敏感反倒不多见了。我们在研究中所持守的多是文学观念中最最基本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僵化和滞后的。

